占知智库,成为您的战略知援部队占知微店微信公众号占知文库
近日,某智库发布《巴基斯坦军用人工智能:从技术追赶到底层突破的深层探索》报告,从组织架构、技术体系、政策逻辑、发展现状等层面,分析了巴基斯坦军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
一、为啥非得搞军用人工智能?
要真正理解巴基斯坦的军用人工智能,必须先穿透其战略文化的 "基因密码"。这份呢报告开篇就点出一个核心事实:巴基斯坦的战略思维始终被两种情绪驱动 ——对印度的安全焦虑与对自身生存的危机意识。
1947年独立后,巴基斯坦与印度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1947-48年、1965年、1999年卡吉尔战争),2025年帕哈甘姆的武装袭击更是引发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空战(125架战机交锋),这些冲突深刻塑造了其 "以武求存" 的国防理念。而内部安全压力同样严峻:俾路支省的分离主义运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普什图民族问题,再加上跨境恐怖主义渗透,形成了 "内外双线作战" 的复杂局面。
传统上,巴基斯坦靠 "三位一体" 的国防策略维持安全:常规军力应对边境冲突、核威慑遏制大规模战争、反恐行动肃清内部威胁。但近年来,非动能威胁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2018年,巴基斯坦银行业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超过80%的银行系统被入侵,客户数据泄露导致的欺诈交易损失达数亿美元;2021年,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的钓鱼邮件集中爆发,这些邮件伪装成 "DHAMultan住房计划"" 巴基斯坦武装部队文件 " 等,精准瞄准政府和军方人员;2023年,选举委员会(ECP)遭网络攻击,导致部分选举数据篡改,直接触发全国安全警报。
这些事件让巴基斯坦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键盘" 比 "枪炮"更隐蔽、更致命。而印度的AI军事化进程更让其倍感压力 —— 印度已在情报监视侦察(ISR)、网络安全、自主武器等领域部署AI,仅 2023年就沿巴边境部署140套AI监控系统,形成 "技术代差" 压力。正如报告中一位专家所言:"巴基斯坦发展军用人工智能,不是 ' 选答题 ',而是 ' 生存题 '—— 不跟上,就可能在未来战争中丧失还手之力"。
二、各军种AI布局
巴基斯坦的军用人工智能并非 "一盘棋",而是各军种根据自身需求 "各自突围",其中空军的进展最值得关注,陆军与海军则各有侧重。
(一)空军:军用人工智能的 "试验田" 与 "成果库"
巴基斯坦空军(PAF)是军用人工智能的"先行者",这与其技术密集型军种的特性密切相关。2020年,PAF成立认知电子战课程和人工智能与计算中心(CENTAIC),这两个机构成为其AI军事化的 "双引擎"。
巴基斯坦空军CENTAIC的核心任务是将AI融入空战全流程,目前已落地三大成果:
1.智能无人机作战体系
Shahpar III是代表作。这款中高空长航时(MALE)无人机搭载AI算法,能在复杂地形(如俾路支省山区)自主完成 "发现-识别-跟踪-打击" 闭环。其AI系统可区分 "平民"" 武装分子 ""民用车辆"" 军用装备 ",将误击率降低60%以上,在2024年的反恐行动中,仅用3架次就精准摧毁4个恐怖分子藏身处,无平民伤亡。
2.导弹智能制导
与土耳其合作的KaGeM V3巡航导弹,采用AI增强型制导系统,能在强电磁干扰、复杂气象条件下重新规划路径,甚至识别 "假目标"。测试数据显示,其命中率比传统导弹提升40%,在2025年的演习中,成功规避7层防空网击中目标。
3.空战决策辅助
在2019年 "Swift Retort" 行动中,PAF首次实战应用AI辅助电子战系统,通过分析印度战机的雷达信号特征,快速生成干扰方案,帮助己方战机占据有利阵位。印度国防分析师Pravin Sawhney坦言:"巴基斯坦空军的AI应用让其空战效率超出预期"。
支撑这些成果的是国家航空科技园区(NASTP)的三大基地:
Alpha基地:聚焦航空航天、网络安全研发,入驻有土耳其Baykar公司的联合实验室,主攻无人机AI算法;
Delta 基地:与LUMS等高校合作,培训AI人才,2024年已为空军输送120名AI操作员;
Silicon 1基地:PAF的 "AI大脑",集中了模拟器、AR/VR、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正研发"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系统"。
(二)陆军:从传统作战到智能反恐的转型
巴基斯坦陆军规模最大,但其AI应用更侧重反恐与边境管控,这与它长期承担国内安全任务有关。2022年,陆军成立新兴技术中心,重点突破三项技术:
1.智能边境监控
在印巴边境部署AI驱动的地面传感器网络,能识别 "越界人员"" 可疑车辆 ",并联动无人机跟踪,2024年使非法越界事件减少35%;
2.反恐数据融合
整合无人机影像、人力情报、通信监听数据,通过AI模型预测恐怖分子行动轨迹。在2025年的 "清剿行动" 中,该系统提前72小时预判某武装组织的转移路线,协助部队实施合围;
3.装备预测性维护
利用AI分析坦克、火炮的运行数据,提前预警故障。测试显示,这使装备出勤率提升20%,维修成本降低15%。
不过,陆军的AI发展受限于"重规模、轻技术" 的传统思维,其投入仅为空军的1/3,且多集中在应用层,核心算法依赖进口。
(三)海军:追赶中的 "AI补课"
巴基斯坦海军是AI布局的 "后来者",这与其长期在国防预算中占比偏低(仅15%左右)有关。但为构建 "核三位一体",海军正加速AI应用:
1.潜艇隐蔽性提升
为应对印度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在 "哈希马特" 级潜艇上安装AI辅助降噪系统,通过分析海洋环境数据优化航行轨迹,降低被探测概率;
2.智能反舰导弹
在 "巴布尔-3" 潜射巡航导弹上测试AI制导模块,使其能在复杂海况下识别目标舰船,规避拦截;
3.港口安防自动化
在卡拉奇港部署AI监控系统,识别 "可疑船只"" 水下蛙人 ",2024年成功拦截2起渗透事件。
报告指出,巴基斯坦海军的AI发展最大瓶颈是人才—— 懂海军战术又懂AI的专家不足30人,严重制约技术落地。
三、核力量与AI
作为核国家,巴基斯坦对AI在核力量中的应用保持高度谨慎,其核心原则是"AI 辅助决策,但人类掌握最终控制权"。其核指挥体系中,AI的作用集中在三个方面:
1.早期预警强化
巴基斯坦国家指挥中心(NCC)的战略指挥与控制支持系统(SCCSS),通过AI分析卫星、雷达数据,快速识别 "导弹发射"" 核爆迹象 ",为决策者提供预警(平均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
2.核资产安全防护
在核设施周边部署AI驱动的生物识别、周界监控系统,结合无人机巡逻,形成 "多层智能安防";
3.威慑效能模拟
通过AI模型推演不同核打击方案的效果,辅助制定威慑策略,但最终打击决策仍由国家指挥(NCA)掌控。
这种 "有限应用"的思路,与巴基斯坦在国际上的立场一致 —— 它是首个呼吁全面禁止致命自主武器系统(LAWS)的国家,主张 "任何武器系统都不能绕过人类做出生死决策",并推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CCW)框架下的相关立法。
四、国际合作
报告指出,巴基斯坦的军用人工智能发展,本质上是 "借力外部技术+培育本土能力" 的双轨模式,中国与土耳其是两大关键合作伙伴。
(一)中巴合作:从 "装备贸易" 到 "联合研发"
报告指出,中国是巴基斯坦最核心的技术支持者,2019-2023 年,巴基斯坦 82% 的军火进口来自中国,金额达52.8亿美元。在AI领域,合作已超越 "买装备"阶段:
1.联合实验室
报告指出,2022年成立的 "中巴智能系统(CPInS)实验室",聚焦无人机AI算法、网络安全技术,已为巴基斯坦培养50名AI工程师;
2.5G与AI融合
报告指出,中国帮助巴基斯坦推进5G网络建设,因为 5G 的低延迟特性是实时传输战场数据、支撑AI分析的前提(尽管巴基斯坦 5G rollout 滞后,2024 年因网络中断损失 16.2 亿美元,但进展仍在加速);
3.军民两用技术转移
在AI芯片、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通过 "民用合作" 名义向巴基斯坦转移技术,间接支持其军用人工智能。
但报告也指出,这种合作存在 "数字主权" 隐忧 —— 巴基斯坦的部分敏感军事数据需经中国AI平台处理,存在数据泄露风险。
(二)土巴合作:无人机与导弹AI的快速突破
土耳其是巴基斯坦在无人机AI领域的"关键伙伴",合作聚焦实战化技术:
1.无人机联合生产
2021年,巴基斯坦与土耳其航空工业公司签约,在本土生产 "安卡" 无人机,其AI目标识别系统(可区分 "坦克"" 装甲车 ""人员")完整转移给巴方;
2.智能导弹技术
土耳其向巴基斯坦转让Kemanke巡航导弹的AI制导技术,使其具备 "恶劣天气下自主寻的" 能力,这直接助力KaGeM V3导弹的研发;
3.人员联合培训
2024年,100名巴基斯坦军官在土耳其接受 "AI战术应用" 培训,重点学习无人机集群作战、电子战AI协同等。
五、深层挑战
巴基斯坦军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表面是技术问题,实则是制度、资源、人才的系统性短板,这些瓶颈比技术本身更难突破。
(一)政策碎片化
巴基斯坦至今没有专门的 "军用人工智能战略",现有政策存在明显局限:
《国家安全政策(2022-2026)》:虽提到 "技术增强国防能力",但未明确AI的具体角色,更未涉及军种协同;《国家AI政策草案》:侧重经济转型(如农业、医疗AI),对军事应用仅用 "军民两用技术" 一笔带过;《国防生产政策》:虽提出 "发展AI等先进技术",但缺乏具体预算和时间表。
这种 "无顶层设计"的状态,导致各军种 "各自为战":巴基斯坦空军的CENTAIC、陆军的新兴技术中心、海军的AI项目组之间几乎无数据共享,甚至存在资源争夺。
(二)研发投入不足
2025年巴基斯坦国防预算增至7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8%),但AI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2025-2026 财年,军用人工智能相关研发仅690万美元,占国防预算的0.09%;
对比:印度同期军用人工智能研发投入3500万美元,是巴基斯坦的5倍;本土企业参与度低:仅12家私营企业涉足军用人工智能,且多承担 "外包服务"(如数据标注),核心算法仍依赖进口。
资金短缺直接导致一个后果:巴基斯坦的军用人工智能多是 "在现有装备上贴AI标签",而非从底层重构作战体系。
(三)人才短板明显
巴基斯坦的AI人才困境体现在三个层面:
1.总量匮乏
全国AI专业人才不足500人,仅为印度的1/20;
2.结构失衡
80%集中在民用领域(如电商、金融),懂军事AI的复合型人才不足50人;
3.培养滞后
虽有11所大学设立AI实验室(如NUST的深度学习实验室、NED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但课程与国防需求脱节,毕业生需2-3年培训才能适应军事岗位。
为破解困局,巴基斯坦推出 "百万AI人才计划",但报告预测,按当前进度,至少需要10年才能满足军用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
(四)数据战略存在短板
AI的核心是数据,但巴基斯坦在"国防数据治理" 上存在明显短板:
1.数据碎片化
各军种数据各自存储(如空军的雷达数据存在磁带上,陆军的反恐数据分散在各军区),难以整合训练AI模型;
2.标注能力弱
缺乏专业的数据标注团队,导致80%的军事数据因 "质量不足" 无法用于AI训练;
3.安全风险
在与外国合作中,部分敏感数据(如无人机影像)需送外处理,存在泄露风险。
报告中一位 NASTP专家直言:"巴基斯坦的军用人工智能,不是缺算法,而是缺能用的 ' 干净数据 '"。
六、未来路径
尽管挑战重重,报告仍认为巴基斯坦军用人工智能有 "弯道超车" 的机会,关键在于聚焦自身安全需求,打造 "小而精" 的特色优势。
具体而言,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
1.反恐AI深化
依托本土反恐经验,开发更适应复杂地形(山区、城市)的AI识别算法,形成 "反恐AI解决方案"输出能力;
2.网络防御自主化
结合多次网络攻击应对经验,研发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AI安全工具(如智能入侵检测系统);
3.军民融合技术
将军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民用(如边境监控AI改用于疫情防控、农业监测),形成 "以民养军" 的良性循环。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巴基斯坦需要构建更协同的制度体系 —— 正如报告结论所言:"军用人工智能的竞争,表面是技术比拼,实则是制度效能的较量。巴基斯坦要突破的,从来不是技术瓶颈,而是体系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