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居然还有李飞没挖到的宝?这几位独立艺人凭什么火出圈

 62    |      2025-10-09 11:44

引言:李飞的造星帝国与漏网之鱼

"内娱半壁江山都姓‘李’?"当TFBOYS七周年演唱会开创国内首例"单人机位付费观演"模式,唯粉、团粉、CP粉为不同视角疯狂氪金时,没人怀疑这个手握"养成系天花板"密码的男人——李飞,早已用18楼的训练室搭建起横跨三代偶像的资本版图。从2009年北京时代峰峻成立时的小作坊,到如今旗下TFBOYS单条微博转发破4.2亿次创吉尼斯纪录、时代少年团稳居顶流、2024年新团TOP登陆少年出道48小时MV播放量破亿的"造星流水线",这位被粉丝戏称"娱乐圈大女主剧本"的操盘手,确实把"养成系"玩成了印钞机:朱志鑫的湿发舞台照能引发全网渔夫帽抢购潮,未出道的三代练习生粉丝就敢下场撕资源,连"登陆少年"商标都要横跨网站服务、皮革皮具、科学仪器等12个国际分类注册,活脱脱把偶像工业做成了商业帝国234

李飞式造星三板斧

流量预埋:8-12岁练习生免费培训+自制短剧《男自》圈粉,未出道先建粉丝社群

数据碾压:TFBOYS演唱会收费出镜、TOP登陆少年48小时破亿MV,把粉丝经济玩到极致

资本扩张:从北京三里屯SOHO到重庆5A级培训中心,再到广西子公司布局音像制作,连虚拟偶像商标都提前注册156

但当时代峰峻忙着用"TF家族"体系批量复制偶像模板时,内娱却悄悄游出一批"漏网之鱼"。他们没有18楼的专业声乐课,不依赖公司砸钱的热搜位,却凭着"野生感"闯出另一片天:说唱歌手诺米靠B站freestyle视频圈粉百万,演员李明德在小成本网剧里靠"自然派演技"逆袭,甚至有独立音乐人像墨尔本卧室音乐人Tommi Shanghai那样,仅凭TikTok即兴创作就预售数字专辑赚够半年房租89。这些拒绝被"养成系模具"标准化的艺人,正在用差异化优势撕开李飞帝国的裂缝——毕竟,当粉丝看腻了千篇一律的"舞台元气少年",那些带着棱角的"非典型偶像",或许正是内娱下一个风口的答案。

从“成都迪士尼”到央视舞台:诺米凭什么成为现象级说唱黑马

谁能想到,一个在工地断过手指的外卖员,能让央视都为他的歌打call?2024年的说唱界,来自大凉山区的诺米用一首《谢天谢帝》撕开了娱乐圈的“完美滤镜”——这个曾睡过公园长椅、靠骑三轮帮母亲卖菠萝维生的野生网红,不仅让成都玉林七巷的健骑机变成“迪士尼分尼”,更凭“不装”的真实感,活成了李飞旗下标准化偶像的“反义词”。

从健骑机到央视镜头:一场荒诞的爆红狂欢

“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当这句带着川普口音的歌词从诺米嘴里喊出时,没人料到它会谐音成“我要迪士尼”,更没人想到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七巷某居民楼下的小公园,会因此变成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打卡地。视频里,诺米穿着嘻哈卫衣,在斑驳墙面前的健骑机上踩出魔性节奏,老旧小区的市井气息与他夸张的表情形成强烈反差,被网友调侃“像小学一年级被欺负了写小纸条还击”,窝囊又好笑的画面迅速病毒式传播1011

这场“成都迪士尼”狂欢有多荒诞?清明小长假期间,上千人涌到这个只有一台健骑机的社区小公园,排队两小时就为拍10秒视频,当地不得不拉起警戒线:“每次进20人,禁止唱歌只能拍照,停留不超过10分钟”1213。而诺米的粉丝量,就像坐上了火箭:从2024年3月底的不足10万,到4月初直接飙升至251万,三天涨粉百万的速度,连内娱顶流都得喊“离谱”14

当“完美偶像”遇上网红打工人:真实感才是硬通货

诺米的走红,像一记耳光打在内娱的“精致主义”脸上。这个1999年出生于凉山贫困县的留守儿童,高中毕业后在广东电子厂拧过螺丝,在武汉工地当架子工时被钢筋砸断一截小拇指,送外卖时曾因超时配送在街头偷偷抹泪。他的歌词没有华丽辞藻,《阿普的思念》里一句“爷爷,我想你了”让凉山文旅和央视文旅双双转发;《孤独材料》中“我是没人要的孤独材料”,戳中了多少在大城市漂泊的体制内打工人和职场新人的心,这首歌在汽水音乐播放量超2000万,抖音使用量破130万

对比李飞旗下艺人动辄百万级的包装预算,诺米的“真实”简直是降维打击:爆红后仍租住在录音棚楼上,常穿28块钱的嘻哈打底衫,洗到起球还在粉丝群安利“这家店尺码超准”;参加《开门大吉》时紧张到提前放手门铃,害羞地抠脑袋被网友喊“可爱”;上台前喝口啤酒壮胆,下台后会蹲在路边吃5块钱的热狗1819。他的粉丝里,一半是学生党,三四成是刚入职的年轻人,还有十分之一的“妈妈粉”——这些人追的不是完美偶像,而是那个“和我们一样,却活成了我们想成为的样子”的普通人20

诺米现象启示录:当内娱还在批量生产“零瑕疵偶像”时,诺米用断指的伤疤、28块的打底衫和直白的歌词证明——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从来不是完美,而是真实。他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照见了娱乐圈被忽略的“情绪刚需”。

如今的诺米,行程表排到了明年:音乐节、央视晚会、新专辑录制,但团队始终强调“不做纯idol”,拒绝饭圈化运营。或许正如他在《谢天谢帝》里唱的:“我不是迪士尼,我是诺米。”这个从大凉山走出来的野生说唱歌手,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比起被包装的完美,人们更爱那个带着伤疤却依然发光的真实灵魂。

解约后反而爆红?李明德用“体制内牛马”角色撕开内娱新赛道

当“解约即糊”成为内娱默认剧本时,李明德偏要改写结局。这位曾因“被公司拖欠工资”公开维权的演员,在2024年与和颂传媒解约后,非但没消失在公众视野,反而凭借《长安的荔枝》中“体制内牛马”张小敬一角火出圈——豆瓣评分8.2、全网讨论量破10亿,甚至让“加班改方案”“替领导背锅”等职场名场面成了年轻人的表情包素材。这场逆袭,撕开了内娱流量红海外的另一条生路。

从维权者到“打工人嘴替”:用角色戳中职场痛处

2022年,李明德还在为原公司拖欠的劳务报酬奔波维权,社交平台留言区满是“小透明演员维权难”的叹息;两年后,他在《长安的荔枝》里穿着洗到发白的官服,对着堆积如山的公文苦笑“这方案改第十版了”,弹幕瞬间被“世另我”刷屏。这种强烈反差,源于他对“体制内牛马”角色的精准诠释:

细节杀共情:剧中“暴雨夜送加急公文”场景,他浑身湿透却死死护住怀中卷宗,颤抖的手指反复确认封泥是否完好——这像极了加班到凌晨还在核对PPT格式的我们;

台词戳心:“即便是会失败,我也想知道会在哪里倒下”的独白,成了职场人朋友圈的“抗卷宣言”;

演技说服力:从《三人行》中“理想被现实碾压的挣扎”,到《长安的荔枝》里“背锅时的隐忍与爆发”,他用“哭戏三重奏”(丧子、失恋、失业)等被中传收录为教学案例的表演,让观众忘记“流量”标签,只记住角色本身。

“反流量”生存法则:当李飞旗下艺人靠粉丝打投拿下“年度人气奖”时,李明德正带着《长安的荔枝》走进写字楼路演。他的粉丝群里,“996打工人”占比超60%,超话讨论最多的不是颜值,而是“张小敬今天背锅了吗”。这种“用角色绑定观众”的模式,让他避开了流量竞争的红海。

独立艺人的破局之道:不做“数据商品”,要当“内容工匠”

对比时代峰峻等公司对艺人“商业变现优先”的打造逻辑(如要求练习生每月发12条商业物料、粉丝应援集资冲销量),李明德的选择堪称“逆行”:

维度

流量艺人模式

李明德独立路径

核心竞争力 粉丝打投数据、商业代言数量 角色国民度、演技专业口碑

资源获取 公司打包推送、平台流量置换 亲自试镜、导演主动邀约

受众基础 饭圈粉丝(15-25岁女性为主) 职场年轻人+下沉市场观众

商业价值 短期快消品代言、粉丝经济变现 国潮品牌长期合作、央视资源青睐

这种差异在数据上尤为明显:李飞旗下某顶流艺人单条微博转发量破亿,但主演剧集豆瓣评分仅5.8;而李明德无公司加持下,《长安的荔枝》不仅评分8.2,还带动国潮品牌“长安十二时辰”联名款销量暴涨300%——这印证了他的判断:“当观众厌倦了‘数据泡沫’,能让人共情的角色才是硬通货。”

从2018年短剧《城市烟火》里的外卖员“阿杰”(抖音播放2.3亿),到2024年“体制内牛马”爆火,李明德用12部作品构建起“小人物专业户”的标签。他甚至发起“短剧演员权益保障倡议”,推动行业建立最低片酬标准(不低于500元/集),活成了内娱稀缺的“内容匠人”样本。或许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流量会过期,但观众记住的角色,永远不会。”

烤肉聚会孵出的“混乱美学”:阿浦乱荡凭什么实体专辑卖进TOP3

三个斜杠青年的烤肉局,竟烤出华语乐坛新物种?2024 年,一个由音乐老兵、诗人和伯克利唱作人组成的野生组合——阿浦乱荡,以一张充满菜市场叫卖声、地铁报站音的“非精致”专辑,在新人首专实体销量中杀进前三,成为年度最出人意料的黑马。

从烤肉架到录音室:一场反套路的音乐实验

故事始于 2023 年夏夜的一场烤肉聚会。音乐创作老兵大猴仔(曾为多位华语大咖编曲)、入围香港文学奖的诗人浦岛、伯克利毕业生克洛伊,本是职业轨迹毫无交集的陌生人,却在炭火噼啪声中即兴哼唱出第一段旋律。“没有预设风格,写出来自然就是我们的样子。”克洛伊的这句话,成了组合“混乱美学”的起点。

这种“混乱”并非无序,而是对真实生活的极致捕捉:专辑中 73% 的音效来自生活场景实录——清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深夜地铁的摩擦声、甚至成员感冒时的轻咳,都被采样成音乐肌理。对比时代峰峻式“完美编曲”的工业流水线,他们更像在用声音写日记。

混乱美学名场面

《心荡神驰轻咳》:48 小时极限创作,从凌晨录音室的即兴哼唱到 17 版修改,最终保留克洛伊感冒时的沙哑尾音

《好男好女》:从地下 club 试唱的粗糙 demo,意外引发 TikTok 翻唱热潮,播放量破 5000 万

实体逆天大卖:当“反内卷”撞上年轻人的真实渴求

在数字音乐称霸的时代,阿浦乱荡偏要逆流而上。他们与星外星合作推出手写歌词版实体专辑,黑胶唱片销量同比增长超 210%。大猴仔的解释戳中痛点:“数字的东西在云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这种对“触摸感”的执着,恰好击中年轻人对“快餐式娱乐”的反叛心理。

为何李飞没盯上这匹黑马?答案藏在他们的不可复制性里。时代峰峻擅长批量生产“完美偶像模板”,而阿浦乱荡的小众实验风格——诗人写词、爵士编曲、生活采样——根本无法标准化。正如浦岛所说:“我们的音乐像菜市场,吵吵闹闹却全是活色生香的人间。”

谁规定音乐必须精致得像样板间?当工业流水线还在打磨“完美声线”时,这群野生音乐人用一把烤肉钳、一个录音笔,就烤出了华语乐坛最鲜活的烟火气。或许,年轻人要的从来不是完美,而是那份“不装”的真实。

总结:内娱不需要“第二个李飞”,多元生态才是真·顶流

当李飞还在复制“养成系模板”时,这些独立艺人已经在开辟新地图了!说白了,内娱的成功路径从来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你看诺米,没走传统造星那套,就靠唱家乡、家人的歌,加上“成都迪士尼”的热梗发酵,三天涨粉超百万不说,还直接登上了央视舞台——这哪是“李飞没看上”,分明是人家走出了自己的路1517。还有刘宇宁,中专毕业当过厨师、服务员,靠直播唱歌积累粉丝,现在既能发歌又能演戏,剧本歌曲全自己挑,不也照样凭作品圈粉?21

可不是嘛,现在的艺人想火,真不一定非得挤大厂的独木桥。王嘉尔三次站上Coachella舞台,刘雨昕带着苗族风格街舞登音乐节,这些例子都在说:内娱早该“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家独大”22。而且你发现没,不光人能这么玩,整个行业生态都在变。2024年独立艺人市场规模都到1046.1亿美元了,流媒体、TikTok这些平台就是他们的“助推器”——音乐人直接上传作品,演员靠短视频吸粉,粉丝还能通过Patreon直接支持喜欢的艺人,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多元生态”吗?7

就像成都“迪士尼”那事儿,川渝人民的娱乐精神加上城市包容性,愣是把个网络热梗变成了文化现象,连管理部门都在学着平衡网络文化和现实秩序。这说明啥?新兴文化本来就该在多元土壤里长,独立艺人不搞饭圈套路,就靠真诚互动和作品质量说话,反而更容易让人记住。诺米的团队特意不让他当“纯idol”,刘宇宁选剧本只看合不合心意,这种“不拧巴”的状态,不就是观众最想看到的吗?16

说到底,内娱的魅力从来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各美其美”。独立艺人能靠家乡故事出圈,小众乐队能在街头演出积累狂热粉丝,卧室制作人用卡西欧键盘就能赚够半年房租——这些“非大厂模式”的成功,早就证明了多元才是顶流密码2324。

下次别问“李飞怎么没看上”,该问“内娱还有多少宝藏没被发现”!毕竟,当越来越多艺人靠实力和特色杀出重围,这个圈子才能真正活起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