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最近在朋友圈和财经圈刷到一条重量级政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对划转充实社保基金的国有股权及其现金收益实行三项免税——免征增值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或先征后返印花税。乍一看像是税务人的“专业套餐”,但对已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国有资本划转来说,意义可不小。
政策为什么要来?简单点说,就是给养老金“补血”。我国老龄化速度快,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养老支付压力明显上升。过去这类运作的收益先被增值税(利息类一般按6%计)和企业所得税(25%)“收割”,再扣管理费,最后才进社保账户。按文中举例,若运作收益为1060万元,光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就可能吞掉三百多万,流入社保的实际增量被大打折扣。现在免税后,这部分钱能更直接、更完整地进入养老池子里。
条款长啥样?要点没那么复杂:
增值税方面,运用划转股权进行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贷款利息、利息性质收入及金融商品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方面,这类运作收益将作为不征税收入,从计税基数中扣除;印花税方面,非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免税,上市公司相关证券买卖先征后返。举个小例子:转让1亿元股权,印花税能省下好几万元;放到上千亿的规模上,合计节税额度可观,估算下来免税后能节约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税负,直接提升社保投资净收益。
政策释放了哪些信号?国家在用制度设计保障社保基金的长期安全和增值;央企和地方国企在运作国有资本时的税收阻力下降,有助于提高运作效率和积极性;对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资金来源端更稳定,有利于中长期资产配置和提升社保资产回报率。值得一提的是,政策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已缴税款可退,这一点对市场预期和资金回流很重要。
小编的几条想法和建议给监管方、社保运营方以及普通参保人:监督与透明度不能打折。万亿级资金入市,必须有公开、可追溯的运作规则和绩效考核,防止“钱进去了,看不见了”。社保基金要更专业、更市场化,提升风险管理和多元化配置能力,别把“钱生钱”变成“钱输钱”。把税改与人口政策、延迟退休等改革结合起来,形成更稳固的养老体系。
普通参保者能直接感受到什么?短期内恐怕难看到养老金立刻大幅上涨,但从长期看,这项免税安排确实提升了社保基金的净收益能力,是对全民养老保障的实际补充。社保多了一道“免税护栏”,等于给老年生活多了一份长期保险。
有网友评论说:“听着像是给社保口袋打了强心针,关键看怎么用得明白。”这句话很到位。政策已经落地,时间明确,方向也清楚。留给我们的,是关注与监督:你我都可以问问自己,在未来的养老金改革与投资格局中,该如何调整个人资产配置?又该如何既信赖又监督公共养老金的运作?小编会持续跟踪政策落地效果,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