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我国重返联合国,这4个亚洲国家投票反对,他们分别是谁
前言
1971年10月25日,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性的优势重新获得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历史性的投票中,尽管有76个国家支持中国,仍有35个国家投下了反对票。其中包括四个亚洲国家。这些国家为何会投反对票?他们反对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通常称为五常,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五个最强国。这些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之大,常常被人们半开玩笑地称作“五大善人”。在现实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很难想象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挑战并击败五常中的任何一个。
通常五常被分为“上三常”和“下二常”的非正式类别。“上三常”包括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它们处于一个几乎无人能敌的地位。而“下二常”,即英国和法国,尽管相对较弱,但其国际影响力和技术发展仍然使它们在全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考虑到“上三常”国家的强大,即便是将世界上除了五常以外的所有国家汇集起来挑战其中任一国家,胜利的希望仍旧渺茫。如果五常联合起来,其余200多个国家几乎不可能有任何胜算。在国际关系的棋盘上,五常的权力如此巨大,以至于他们的主要对手只能是他们自己。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五常的统治力量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他们的影响力横跨各大洲。五常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相互制衡是维持世界政治平衡的关键,而任何尝试打破这种平衡的行动,无疑需要极其慎重的考虑和策略。
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即五常,通常需要具备显著的军事实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联合国中的中国席位由中华民国占据。二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其联合国席位却一直由台湾代表占据。1949年尽管中国尽力恢复其在联合国的正式地位,美国的政治干预导致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驳回了相关提案。
1950年随着朝鲜半岛的冲突爆发,美国支持南韩政权,以保卫其在亚洲的利益,借联合国之名,介入朝鲜战争。鉴于地理与安全考虑,中国参战支援朝鲜,与美国的关系急剧恶化。1951年至1960年间美国以中国“侵略朝鲜”为由,阻挠联合国讨论中国的代表权问题。
在这十年中中国未能加入联合国,但这并未阻碍其国家建设与科技进步。得益于与苏联的合作,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基础。同时,国内科学家成功研发了原子弹、东方红卫星以及远程导弹技术,这些成就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到了1961年,随着中国力量的不断壮大,第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不得不将中国的席位问题纳入讨论。尽管接下来十年内多次有国家提议恢复中国的席位,美国的阻挠使得这些努力未能即时成功。
经历了近20年与联合国的分离后,中国在1971年10月25日这一天重返联合国,这一天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忘却的重要时刻。当天通过一个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中国以压倒性的多数票重新获得了其合法的联合国席位,票数为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这标志着一场辉煌的胜利。当时的场景中,副外长乔冠华的欢笑成为了一个经典瞬间,被相机定格。
然而那35个反对票揭示了一个复杂的国际关系局面,这对中国未来的外交发展构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来自亚洲的四个国家——日本、菲律宾、柬埔寨和沙特阿拉伯,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反对立场暴露了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历史悠久而复杂。在古代日本曾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有时甚至被视作中国的文化藩属。然而进入近现代后,这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多次将其引向中国,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和深重的灾难。
尽管在二战结束后,日本被迫投降,但在战后重建期间,日本的外交政策仍然受到美国的强大影响。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不仅限制了其军事行动,也显著影响了其国际政治立场。因此当中国在1971年力图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时,受美国影响的日本政府持反对态度,因为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政治体系与自己不同的中国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此时的日本虽已经不再是军事侵略者,但对中国的看法依旧充满戒心和竞争意识。因此在1971年的联合国投票中,日本的反对不仅是对过去历史关系的延续,也是受到其盟友美国战略意图的影响。这一投票行为揭示了冷战期间全球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以及国家间利益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交织作用。
菲律宾这一亚洲国家曾经拥有大量华人社群,这些移民在当地经营商业、创造就业,对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与中国一度保持良好的关系。然而菲律宾长期依赖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援助来维持其国内稳定和经济增长,这种依赖性使得菲律宾在国际事务中往往需要迎合美国的外交政策。
因此在1971年联合国对中国席位的投票中,菲律宾选择了投反对票,以维护与美国的关系。这种以美国为背景的国际政治策略,使得菲律宾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内频繁出现摩擦。
在南海领土争端、贸易竞争以及境内的反华情绪高涨等问题上,美国的影响力常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不仅在政治上支持菲律宾,还在军事上为其提供支持,使得菲律宾在与中国的争议中更加强硬。
这些纠纷背后,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直接对抗,更多的是在大国博弈中的一种体现。美国的介入不仅加剧了区域内的紧张关系,也影响了菲律宾与中国可能达成的更为友好的双边关系。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布局,对于区域和平与合作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柬埔寨在1971年联合国对中国的投票中投下反对票是一个让人意外的举动,考虑到其与中国长期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两国关系尤为友好,当时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公开表达了对深化与中国友好关系的积极态度。然而政治局势的快速变动给这段友谊带来了考验。西哈努克的信任将军郎诺,有着鲜明的亲美倾向,在西哈努克1970年出访期间,通过政变掌权,这次政变得到了美国的秘密支持。
郎诺掌权后其政府的对外政策立即发生了转变,以配合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因此当1971年中国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郎诺政府投下了反对票,这一投票反映了他们依赖美国的政治立场,而非反映柬埔寨人民或西哈努克王本人的意愿。
郎诺政权的这一决策不仅影响了柬埔寨与中国的短期关系,也暴露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大国政治对小国政策的影响力。然而郎诺政权并未持久,其倒台后,柬埔寨政府迅速重新调整了对中国的外交政策。随着新政府的上台,两国关系得到了迅速的修复和发展,交流与合作再次活跃起来,展现了柬埔寨与中国之间深厚的友好基础和相互支持的长远愿望。
沙特阿拉伯,这个位于中东的国家,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而闻名于世。石油作为一种关键的战略资源,在全球市场上有着永不衰减的需求。因此沙特阿拉伯通过出口石油积累了巨额财富,经济实力雄厚,在1971年中国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沙特阿拉伯却选择了投反对票,这一决定与其经济利益似乎并无直接关联。
沙特的这一投票行为,主要是受到了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影响者——美国的指导。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沙特在很多国际问题上常常与美国保持一致。美国对沙特不仅有着经济上的重要影响,例如在石油贸易上的合作,还在安全上提供了支持,包括军事援助和战略保障。
因此尽管沙特与中国没有直接的政治冲突,但在冷战期间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沙特为了维持与其主要盟友美国的关系,不得不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迎合美国的外交策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沙特会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投票中选择反对,这是出于对美国战略利益的考虑,而非针对中国本身。
在2024年的今天中国已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中央,光芒四射。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历史,那些过去的挫折和屈辱,是我们奋发向前的动力。我们应共同铭记那些痛苦的记忆,以坚定的意志和共同的目标,推动国家向着更加繁荣的未来迈进。我们的国家,一步步从阴霾中走出,现如今的飞速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
过去的屈辱如二战的苦难、1971年联合国重返过程中遭到的反对,都已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历史注脚。我们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低头求情的国家。中国的崛起,如同沉睡的东方巨龙觉醒,展现出令人敬畏的力量和智慧。
自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以来,我们就已证明了自己的科技和军事能力。我们用实力告诉世界,过去被侵犯和轻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中国是创新和发展的代名词,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我们不再依附或畏惧任何国家。为了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继续努力,既不骄傲自大,也不自满停步。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公正的国家,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能够为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
让我们以这份记忆为警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未来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世界看到一个不断进步、自信而又谦逊的中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