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死伤百十万,这个数字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可另一边又说乌克兰从来没赢过,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难道战争成了笔糊涂账,谁都没捞着好?
最近一两个月,乌克兰的无人机像长了眼睛似的,专挑俄罗斯的炼油厂下手。 黑海边的炼油设施冒起浓烟,莫斯科周围的能源枢纽接连遇袭,搞得俄罗斯国内汽油价格蹭蹭往上涨。 老百姓开始嘀咕,前线的仗还没打完,怎么后院先起火了?
俄罗斯这边呢,嘴上不说,动作却很诚实。 他们悄悄把大部分兵力缩回防线后面,挖战壕、布地雷,摆出一副“你来攻我就守”的架势。 可奇怪的是,乌克兰的无人机偏偏能钻进去,把几百公里外的炼油厂点着。 有分析师翻出卫星图,发现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在这些地方布置得稀稀拉拉,好像压根没当回事。
战争打了一年多,双方都在拼命放消息。 乌克兰说他们用廉价无人机换了俄罗斯几十亿的经济损失,俄罗斯立马反驳说这些袭击无关痛痒。 但数字不会骗人:俄罗斯的炼油产能确实掉了不少,出口收入也开始打折扣。 欧洲的专家算了笔账,光是被炸的炼油厂,就让俄罗斯每天少赚几百万美元。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伤亡数字。 乌克兰这边很少公布自己的损失,反倒天天晒俄军的伤亡统计。 什么一天死几百,一个月耗掉上万,加起来早过了六位数。 可如果你信这个,那俄罗斯早该崩盘了才对。 现实却是战线僵在那里,乌克兰的反攻推不动,俄罗斯也吞不下更多地盘。
有种说法是,俄罗斯在用“人海战术”填战线。 他们征了兵,发了枪,但训练和装备都跟不上,结果新兵一批批往前线送,伤亡数字自然滚雪球。 乌克兰呢,靠西方给的精准武器专挑值钱的目标打,比如炼油厂、指挥所、后勤仓库。 这种打法便宜又狠辣,虽然占不了地,但能慢慢放俄罗斯的血。
老百姓可不管这些弯弯绕。 俄罗斯人发现加油站排长队,乌克兰人听到空袭警报天天响。 战争从战场蔓延到经济,两边都在比谁能熬。 乌克兰用无人机捅俄罗斯的腰眼,俄罗斯用导弹轰乌克兰的城市,看谁先扛不住。
俄罗斯的将军们最近讲话,总强调“防御优先”。 他们不再吹嘘闪电战,反而大谈如何稳固防线。 这种转变很微妙,好像猛虎变成了刺猬。 可乌克兰的无人机偏偏不吃这套,它们飞得低,成本小,防不胜防。 有次甚至摸到了莫斯科郊外,把一座炼油厂点了天灯。
经济账越算越清楚。俄罗斯的战争机器靠石油天然气喂饱,现在炼油厂挨炸,收入缩水,前线的炮弹和工资怎么办? 乌克兰这边也不好过,西方援助开始磨蹭,炮弹供应青黄不接。 但他们的无人机越打越精,专挑俄罗斯的痛处下手。
伤亡数字成了罗生门。 乌克兰说俄军死伤惨重,俄罗斯说乌军损失更大。 独立观察机构插不上手,只能靠卫星图和零星消息拼凑。 有军事博主分析,俄罗斯的伤亡可能集中在步兵和动员兵身上,而乌克兰的损失更多是装备和基础设施。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胜负已经不像体育比赛那样非黑即白。 乌克兰没赢下大片土地,但把俄罗斯拖进了消耗战;俄罗斯没速战速决,却还牢牢抓着两成国土。 现在的较量变成了看谁先眨眼:是俄罗斯的经济先垮,还是乌克兰的弹药先光。
无人机成了游戏规则改变者。 一架便宜无人机换一座炼油厂,这买卖太划算。 俄罗斯的防空系统顾头不顾腚,防了前线防不了后院。 最近几次袭击后,俄罗斯终于急吼吼地调防空部队回防,可乌克兰又换了新目标。
前线的士兵们蹲在战壕里,听着后方炼油厂爆炸的消息。他们不知道经济数据,但能感觉到变化:配给变少了,后勤变慢了。 乌克兰的士兵则靠着无人机传回的图像,计算着下一次袭击的坐标。 战争从战壕扩展到了键盘和屏幕。
俄罗斯老百姓开始抱怨油价涨了,货架空了。 乌克兰老百姓则习惯了停电和避难所。 双方都在硬撑,看谁先露出破绽。 战争不再是单纯的攻城略地,而是变成了看谁先耗尽最后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