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春,日军矶谷师团直扑台儿庄,企图打通津浦线,威逼徐州。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以 “李代桃僵” 之策,在弹丸之地布下生死棋局,用一场惨烈血战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尽显抗日将领的铁血智勇。
战役打响前,李宗仁的兵力调配便暗藏玄机。他深知麾下部队派系混杂 —— 有川军、西北军,亦有中央军残部,若一味硬拼必难成事。当日军猛攻滕县,川军 122 师师长王铭章求援时,李宗仁虽无机动兵力可调,却果断下令让汤恩伯部暂缓推进,以 “牺牲滕县,换取台儿庄布防时间” “李代桃僵” 之策,为核心战场争取战机。他在电话中对王铭章说:“死守滕县,迟滞日军,你的牺牲将是整个战役的关键!” 最终王铭章率部血战三日,全师殉国,却为台儿庄守军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台儿庄城内激战正酣时,李宗仁的临危决断更显魄力。日军凭借坦克火炮优势突入城内,孙连仲的西北军与敌展开巷战,伤亡惨重,孙连仲亲自致电请求撤退。李宗仁却在电话中语气坚定:“胜负在此一举,你部必须死守,哪怕只剩一兵一卒!我已令汤恩伯部火速南下,明日便可合围日军!” 为稳定军心,他当即派参谋长前往孙连仲部督战,并承诺 “援军不到,我亲自赴前线与诸位共生死”。正是这份决绝,让西北军将士重拾斗志,硬是将日军拖在城内,为外线合围创造了关键条件。
而他 “借势打援” 的战术布局,更见其军事智慧。他深知日军骄横,故意让台儿庄守军示弱,引诱矶谷师团孤军深入,同时暗中调遣张自忠、庞炳勋等部在侧翼埋伏。当汤恩伯部按计划切断日军退路时,李宗仁立即下令全线反攻,将日军包围在台儿庄地区。激战中,他每日亲临前线视察,甚至在敌机轰炸时仍站在战壕内指挥,将士见主帅如此,士气大振,最终歼敌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李宗仁的成功,在于他善用 “以局部牺牲换全局胜利” 的谋略,更在于他能凝聚不同派系军队的向心力。正如他日后在回忆录中所言:“国家危难之际,不分派系,共赴国难,方为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