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通的辽西走廊(40):整编第54师调东北

 143    |      2025-10-10 06:02

枪声还在辽西走廊的远方回荡,命令却像山洪一样倾泻下来。

范汉杰刚刚坐上冀热辽边区司令官的椅子,屁股还没捂热,电话就响个不停。

唐云山那边也是一团忙乱,手指还沾着烟灰,急急忙忙召集旧部幕僚,要在葫芦岛组建新司令部。

唐云山年纪不算小了,广东肇庆人,黄埔一期出身。

这人一路走来,坎坷得让人直摇头。

年轻时带独立第55旅,结果闹了个哗变,整整一个团扯着白布主动归了红军。

唐云山那脸色,跟锅底一样黑,心里也堵着一口气——这事让他背了半辈子的名声,谁见了都挤兑两句。

一路当师长、副军长,军衔升得慢,官位还总被人截胡。

张文清卸任第25军军长的时候,本来该轮到他,结果上头空降了个黄百韬。

唐云山还是副军长,心里头除了憋屈,就是窝火。

抗战时在第86军混了几年,后来到了第25军。

山东兵团组建时,好不容易碰上范汉杰这个老乡,他才被叫去当参谋长。

胶东那场仗,唐云山的算盘打得响,给解放军添了不少麻烦,运筹帷幄的本事算是露了脸。

说到阙汉骞这位,黄埔四期,湖南宁远人,土木系的亲信干部。

年轻时跟着教导第三师闯荡,后来被陈诚看中,补习所里当过大队长。

湘军出身,黄维和叶佩高一通操作,把第198师磨成了骨干部队。

阙汉骞一路熬到第54军军长,身份响当当。

别看他官当得大,心里其实没那么乐意带兵去东北。

东北那地方,不是随便哪个人能玩得转的。

部队里有原来的骨干,也有胡宗南系的“外牌军”,彼此心思可不在一个锅里。

周文韬和施有仁在第8师,自有一套算盘,嘴上说得漂亮,心里都想着自家那点事。

那天,葫芦岛风大,唐云山对着范汉杰的调令,心里一边盘算一边皱着眉。

屋里烟雾缭绕,地图摊开,红蓝圈圈像麻花一样缠在一起。

唐云山嘴里嘟囔着:“这阵仗,谁扛得住?”他叫小李去通知旧部,老伙计们一边喝着茶一边发愁,没人敢怠慢,谁不怕掉脑袋?

唐云山的心情就像那茶壶里的水,烧得滚烫,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溢出来。

阙汉骞这边也坐不住,整编第54师要动了,南京国防部的命令一下来,部队里炸开了锅。

阙汉骞心里头打鼓,脸上挂着一副无所谓又有点不服气的表情。

他心里琢磨:“这东北,阔家谁说了算?”周文韬凑过来,嘿嘿一笑:“老阙,听说又要往东北赶?”阙汉骞白了他一眼:“你想去你去,我在这儿还没喝完茶呢。”施有仁也插嘴:“那边范司令都回电了,发个贺电算交情吧。”

部队里派系不少,湘军骨干和胡宗南的“外牌军”谁都不服谁。

就跟村里分地一样,谁多谁少都要闹腾一番。

阙汉骞掌控不住,有些干部就说自己是“外牌军”,心里有点隔阂。

原来的14师和50师在抗战后期都送去印缅打远征军了,剩下这些新拼凑的师,战斗力说不上顶尖。

第198师经过几轮“魔改”,才算成了阙汉骞的心腹。

第8师倒是胡宗南系的,师长周文韬在第6战区干过,施有仁是陕西人,老八路,可跟阙汉骞没什么私交。

阙汉骞要带这帮人去东北,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葫芦岛临时司令部里,电话铃声就没停过,唐云山的手也没闲着。

调令一下来,队伍里头就开始琢磨。

谁都知道,这一仗打下来,不是升官就是倒霉。

谁都怕战场上回不来,家里老娘还盼着年底团圆呢。

唐云山坐在办公桌前,脑袋里一团乱麻,嘴上还得装作镇定:“都给我按命令来,谁敢偷懒,回头找你算账!”

阙汉骞的心思比谁都复杂。

周文韬、施有仁在背后和唐云山联系得紧,发了贺电,对上头的安排乐呵呵,其实心里都精着呢。

阙汉骞表面风平浪静,心里其实不太乐意。

调令来了,不是欢天喜地地走,而是一步三算,怕是真去东北,前路难保。

谁不想着保命?

谁不盼着咸鱼翻身?

调令像一阵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范汉杰这个新司令官,说起来也不容易。

黄埔一期,老牌粤系,福建事变后一直被四军和十九路军的人排挤。

胡宗南接收了他,这才一路升到集团军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

范汉杰和唐云山有点老乡情谊,唐云山才有机会在山东兵团露脸。

胶东那场仗,唐云山用脑子多,用枪子儿少,打得解放军头也大。

可惜,命运没那么简单,升官发财不是谁都能轮到的。

调动整编第54师,南京国防部下令,动静不小。

叶佩高以整编第36旅为基础,合并地方武装,组建新的整编第54师。

原整编第8师和第198师合并组建整编第35师。

叶佩高资格老,能力强,不过和故事主线关系不大。

这些番号换得快,阙汉骞还是整编第54师师长,叶佩高是整编第35师师长。

为了方便,大家干脆不再纠结那些乱套的部队号码了。

唐云山的旧部都知道,这葫芦岛不是好地方。

风大浪急,司令部一夜能翻好几回。

唐云山看着窗外,心里直打鼓:“这仗要怎么打?能不能活着回家?”夜里他翻来覆去,嘴里念叨着老母亲的话:“出门打仗,别丢了性命。”唐云山不是没见过世面,他知道,这一仗不是谁都能打得赢。

部队里头气氛紧张,人人都在猜,谁能熬到头?

有的干部嘴上说着支持调令,心里却盘算着怎么保命。

周文韬和施有仁早已和唐云山搭上线,贺电发得一套一套。

阙汉骞心里明白,这东北不是好去处。

派系斗争、地盘之争、老乡关系,谁能不算计?

有人说兵荒马乱的时候,调令就是命根子。

谁掌握命令,谁就能掌握命运。

阙汉骞不是那种一拍脑袋就冲的人。

他知道,命令来了压力也来了。

升官发财,身不由己,调令如同一块烫手山芋,谁捧谁知道。

东北的天冷,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

整编第54师的兵们收拾行李,嘴里骂骂咧咧,有的惦记家里的孩子,有的想着战场上的命。

唐云山端着茶杯,眼神透着疲惫:“这仗,谁能打赢?”阙汉骞嘴上不说,心里早就打好了退路。

谁都知道,这一仗不是闹着玩的。

夜色降临,葫芦岛的灯还亮着。

唐云山坐在窗前,听见远处的浪声,心里堵得慌。

阙汉骞留在房间里,翻着调令,嘴上没个笑,心里头直打鼓。

周文韬和施有仁在一边凑热闹,发着贺电,装着积极。

其实谁都清楚,这调令就是一场新的赌局。

兵荒马乱的年头里,命运像个皮球,被人踢来踢去。

辽西走廊的战云还没散去,唐云山和阙汉骞还在茶桌上盘算着。

命令像风一样吹过,每个人都在赌自己的未来。

调令下,谁能笑着走进东北?

谁又能安然回家?

故事还在继续,命运还没落子。

谁能看得透这棋局?

谁又能笑到最后?

本文就只是用来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能量啦,可没有要去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想法哟。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就赶紧联系我们哈,我们会很积极地配合去把问题给解决掉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