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也门胡塞武装的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划破天际,以超过16马赫的速度飞向以色列中部。
特拉维夫的防空警报骤然响起,民众惊慌奔逃,寻找掩体。
这枚导弹精准命中了目标,尽管以色列军方声称拦截了它并否认造成重大损失,但胡塞武装坚称袭击“成功实现了预定目标”。
这已经是胡塞武装自2025年3月以来向以色列发射的至少第87枚导弹,而这一次,他们使用了号称无法拦截的高超音速武器。
胡塞武装的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在袭击后的声明中态度强硬:“想停火可以,先让以色列停止侵略加沙”。
这句话道出了这场冲突的本质胡塞武装的导弹袭击不是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持续近两年军事行动的直接回应。
以色列的防空系统一直被西方誉为“世界最佳”,拥有“铁穹”、“大卫投石索”和“箭”式反导系统组成的多层防御网络。
然而面对速度超过16马赫的高超音速导弹,这些系统显露出了致命短板。
传统反导雷达对高超音速乘波体的识别率不足30%,而拦截弹库存仅剩12枚的现实更难以应对饱和攻击。
以色列军方不得不承认拦截系统存在技术故障,这次袭击虽然“伤害性不大,但羞辱性极强”。
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成功不仅是一个军事事件,更是一个技术民主化的标志性时刻。
曾经只有世界大国才能掌握的尖端武器,现在却出现在地区武装组织的手中。
导弹残骸分析指向伊朗“法塔赫-2”的技术血统,钛合金弹体符合伊朗军工标准,格栅舵设计与俄制“匕首”导弹存在关联。
德黑兰通过“抵抗之弧”持续向代理人武装输送技术,使胡塞武装从传统游击队蜕变为拥有战略打击能力的力量。
国际黑市上频繁出现朝鲜、巴基斯坦等国流失的组件,未来十年可能有20个非国家行为体掌握这种技术。
冲突的背后是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 巴以冲突已造成超过4万人死亡,近10万人受伤。
加沙地带将近90%的基础设施遭到损毁,当地经济受损严重。 联合国报告称,加沙地带GDP不到2022年水平的1/6,2/3以上工作岗位流失,80%至96%的农业设施被摧毁。
胡塞武装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动袭击,直接原因是以色列坦克再次推进加沙城区,要将100万巴勒斯坦人赶走,同时以军还空袭了也门的荷台达港。
以色列声称轰炸的是军事设施,但现场照片显示受伤的码头工人躺在担架上,港口吊车倒在货轮旁,民用设施明显遭到了破坏。
红海的航运危机已经对全球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冲击。 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已迫使多家航运公司放弃红海航线,改道非洲好望角,导致航程时间翻倍、运费成本激增。
苏伊士运河通行量因红海危机暴跌30%,商船绕行好望角使亚欧航线暴增7000公里,推高全球航运成本25%。
特斯拉、沃尔沃等车企因零部件延迟被迫减产,可能加剧欧洲通胀压力。
埃及总统塞西表示,2024年地区紧张局势导致埃及苏伊士运河收入较上一年减少约70亿美元,损失了60%以上。
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球贸易体系的震荡和普通消费者将要承受的价格上涨。
美国将胡塞武装重新列为“特别指定的全球恐怖分子”,但胡塞武装称此举不会改变其立场。
美军“福特”号航母驶向红海却避战自保,凸显美国既需维持盟友安全,又恐深陷代理人战争泥潭的两难处境。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要让胡塞武装“付出沉重代价”,国防部长扬言要“十倍奉还”。
以军可能对也门港口实施空袭,甚至扩大对加沙的军事行动。
然而胡塞武装早已把装备藏进山洞,练出了地道战的本事。 他们的发言人叶海亚曾经躲过以军的斩首行动,这次又成功指挥了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
中东的棋盘正在重新布局,伊朗通过代理人突破战略遏制,沙特在美伊间艰难平衡。
非国家行为体首次具备改变地缘规则的能力,传统军事优势被技术扩散削弱。 全球贸易命脉受制于区域冲突,大国博弈重心被迫回调。
战争从来没有赢家,以色列的铁穹再厉害,拦导弹也得花钱;胡塞能打到特拉维夫,可自家地盘也天天挨炸。
看中东历史就知道,1980年代的两伊战争打了八年,最后两边国库空空,老百姓十年缓不过劲。
现在的僵局是以色列要“留地不留人”,胡塞要遏制霸权,美国还在拉偏架。
中国之前促成沙特和伊朗复交,证明了坐下来谈的可能性,但和平需要有人先让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