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十八个军阀一块儿起兵攻打董卓,那可是个超有名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好多地方的厉害人物,头儿是袁绍,都为了打董卓,在自己地盘上拉起队伍。接着,大家伙儿商量好让袁绍当头儿,一块儿去对付董卓。之后呢,还发生了像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打吕布,还有孙坚捡到传国玉玺这样的趣事儿。
不过挺有意思的是,那十八路诸侯后来大多没了动静。大家能叫得上名的,好像也就袁绍、曹操、孔融、陶谦那么几位。至于其他人,基本上都没啥印象了。
那么,后来那十八位诸侯大佬,他们各自都咋样了呢?
说到这事儿,简单说就是一通乱战后,曹操赢了,其他人嘛,都在战斗中丢了性命。
不过要是详细聊聊,这事儿咱们得从那十八路诸侯都有谁开始讲起。
按《三国演义》里的讲法,那十八路诸侯就是:渤海的老大袁绍、南阳的老大袁术、冀州的头儿韩馥、豫州的刺史孔伷、兖州的头儿刘岱、河内的太守王匡、陈留的老大张邈、东郡的太守桥瑁、山阳的太守袁遗、济北的头儿鲍信、北海的老大孔融、广陵的老大张超、北平的公孙瓒、上党的太守张杨、长沙的老大孙坚、还有曹操这个骁骑校尉、西凉的老大马腾、徐州的刺史陶谦。
不过得提醒一下,这种说法跟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情,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根据正史记载,孔融、公孙瓒、马腾、陶谦这四个人,其实都没去打董卓那场大战。
说实话,关东联军说的那个“十八路诸侯”,其实并没有真的十八路,只有十四路而已!
其实吧,说十四路这个说法不那么准确,也挺对的。
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名字,正式的历史记录里还讲到其他一些刺史或太守级别的官员,也给联军送来了不少物资和士兵支援。只不过,他们没亲自领兵到前线驻扎罢了。
就好比扬州的刺史陈温和丹阳的太守周昕,他们都曾给曹操拉过壮丁。还有冀州的那些太守们,在冀州牧韩馥的带动下,也大多给联军伸出了援手。
但这些家伙既没有亲自领兵上前线,也没去跟袁绍拉帮结派,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十八路诸侯”之外了。
总而言之,说是有十八路诸侯参与‘董卓讨伐战’,但其实正史上只记载了十四个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名单,简单说说他们最后都怎么样了。
在名单上的十四个人里,要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最先出问题的,其实是东郡太守桥瑁。
桥瑁有个关系较远的堂叔,是东汉时期的太尉桥玄。等到何进后来得势,桥瑁就站到了何进这一边,并且他还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兖州刺史。
何进在调兵遣将时,一共调了四支军队来京城,桥瑁就是其中一支。但遗憾的是,桥瑁还没到京城,何进就被害了。之后,桥瑁留在了成皋附近,还假造了三公的信件,替袁绍把各地的诸侯都召集了起来。
按理说,桥瑁这家伙应该挺有分量的。可奇怪的是,联军一成立,桥瑁没多久就跟兖州刺史刘岱闹起了别扭。
史书上没提两人为啥起冲突。但后人都觉得,八成是为了抢兖州的老大位置。想想也是,桥瑁以前当过兖州刺史,而刘岱现在正坐着这个位子呢。
结果到最后,刘岱出其不意,一把就把桥瑁给解决了,然后自己当上了兖州的老大。
桥瑁之后,紧接着倒下的另一位是河内的太守,名叫王匡。
王匡这个人,在真实历史中来自泰山郡,他年轻时跟大名鼎鼎的蔡邕关系不错。之后,他就跟了大将军何进,成了何进身边的红人。
汉灵帝驾崩后,何进决定让军队进京,这时候王匡成了四路大军中的第二支力量,和桥瑁实力相当。那时候,何进悄悄派王匡回老家泰山郡,去帮他招募些擅长射箭的士兵。
但后来,何进遭遇不测,京城变得一团糟。在那个洛阳充满血腥的夜晚,王匡也掺和了一脚。董卓进了京城后,他就跑到了河内郡,当上了那里的太守。
接下来,联军一动起来,王匡就自个儿带着兵马去找董卓干架,结果没多久就被董卓打得落花流水。差不多同时,董卓那边派了个叫胡母班的人来,想让王匡投降。可王匡为了显示自己跟董卓干到底的决心,再加上袁绍也发了话,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胡母班给宰了。
可谁承想,之后胡母班的家人为了替他报仇,也拉起了一支队伍。他们和曹操联手,一起去攻打王匡。那时候的王匡,手下能打的士兵都没了,新招的人又太弱,根本不经打。
结果,曹操和胡母班的家人亲戚一起动手,王匡最终被打败,成了第二个被消灭的“联军首领”。
接下来倒下的第三位,估计是豫州刺史孔伷。
我们说他可能就这样消失了,是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提到他最后怎么样了。我们知道的是,他加入了关东联军,在颍川驻扎。但从那以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提过他!
但是,诸侯联手攻打董卓之后,袁术提议并让孙坚当上了豫州刺史,这样孙坚就接替了孔伷的位置。所以那时候,孔伷很可能已经不在了。就算他还活着,也等于从历史的大戏里退场了,反正就是不再重要了。
接着,第四个被淘汰出局的是冀州的老大韩馥。
就在孔伷刚倒下的那会儿,冀州的头儿韩馥也跟着垮了。韩馥以前跟袁家关系很好,算是袁家的老相识了。袁绍打算起兵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韩馥帮忙,因此他直奔韩馥管辖的冀州去了。
可让人惊讶的是,韩馥其实是个立场不坚定的人。袁绍一来,他起初没直接动手,反而先把袁绍给关了起来。等到大家都开始起兵反抗时,他才把袁绍放了,接着还帮袁绍拉起了一支联军队伍。
面对这么个立场不坚定的人,袁绍当然没给好脸色。没过多久,袁绍就拉拢了冀州其他几位头头,把韩馥晾在了一边。接着,袁绍又悄悄和公孙瓒勾结上,让公孙瓒去打冀州,吓得韩馥只好把冀州牧的位置拱手让人。
后来,韩馥不当冀州牧了,可日子也没好过。他被袁绍逼得没办法,只好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但没多久,袁绍又派人私下找张邈聊天。韩馥心里一慌,以为袁绍要对他下手。为了保护家人,他一咬牙,当场就自杀了。
前面那四个人,大体上在关东联军还在活动时,就已经被摆平了。而他们之后的几位,则是要等到关东联军完全垮掉之后,才慢慢淡出舞台的。
接下来上场的第五位,估摸着是长沙的太守孙坚。
说起孙坚的经历,想必大家都知道个大概。孙坚攻进洛阳后,因为各路联军不齐心,加上他自己补给跟不上,只好撤回到南阳郡,去和袁术碰头。后来呢,袁术就把孙坚当成了得力助手,让他在豫州和荆州那边大展拳脚,扩大地盘。
最终,孙坚在攻打荆州时不幸被黄祖所杀。
虽然之后孙家还有孙策和孙权的风云事迹,但说到底,孙坚本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是真的直接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在孙坚离开没多久,那个杀了桥瑁的兖州刺史刘岱,也紧跟着成了第六个走掉的人。
刘岱呢,他是老刘家的亲戚,具体来说,是刘邦大儿子那一支的后代。但时间一晃到了东汉末年,他和当时的汉献帝,血缘上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关东联军散伙后,刘岱立马就掌控了整个兖州,势力可大了。但就在这时,青州的黄巾军剩下的人马,突然大规模攻打兖州。
后来,跟黄巾军打仗时,刘岱突然间就在战场上牺牲了,走得十分匆忙。
另外,刘岱去世后,黄巾军又打了过来。刘岱之前让当东郡太守的那个人,面对黄巾军的攻打,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就在这时,兖州还有个重要人物,济北相鲍信站了出来,他推举曹操做了东郡太守,接着他俩联手对抗黄巾军。
最终,曹操带队成功打败了黄巾军,可没想到鲍信在战场上牺牲了,他成了第七个倒下的英雄。
就在孙坚和刘岱离开舞台的那一年,山阳太守袁遗,也紧随其后,成了第八个退场的人。
袁遗也是汝南袁家的一员,并且是袁绍的堂哥。因此,当袁绍发动军队时,他也毫不犹豫地跟着起兵了。
但是,到后来,袁家内部闹起了分裂。袁遗呢,他选择了站在袁绍那边,跟袁术关系不太好。
后来,联军散了摊子,袁绍上书推荐袁遗去扬州当刺史。可没想到,袁遗还没走到扬州呢,就被自家兄弟袁术在半道上给截了,最后还惨死在自己士兵的刀下,真是倒霉透顶。
接下来,要说的是第九和第十个出局的人,他们是广陵太守张超和陈留太守张邈。
这俩人,其实是亲生的两兄弟。
打败黄巾军后,曹操自己当上了兖州刺史,接替了刘岱的位置。接下来的一年,他靠着这个刺史的身份,不断对兖州的几个太守施压,想把整个兖州都管起来。
他这么做,让张邈心里很不舒服。
张邈和曹操,以前关系铁得很,像哥们儿一样。曹操刚开始起兵打天下时,还多亏了张邈的帮忙呢。可谁能想到,后来曹操竟然超过了他。再加上他俩想法不一样,有了分歧,曹操攻打徐州时,还残忍地杀了好多无辜百姓。就这么着,张邈瞅准曹操去打徐州的空档,在背后跟吕布联手起义了!
张邈有个弟弟叫张超,他当然站在哥哥这边。而且啊,张超管的地盘是广陵郡,但关东联军散伙后,他很可能压根没去广陵,就一直赖在哥哥张邈这里了。
后来,张邈和张超两兄弟,就联手跟曹操对着干了。
张邈两兄弟起兵反叛后,曹操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才把这场动乱摆平。最后,曹操占了上风,把两兄弟藏身的最后据点雍丘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城数月之后,张超最终打了败仗,自己选择了结束生命。另一边,张邈提前溜了出来,打算找袁术帮忙。可惜啊,他还没见到袁术的面,就在半道上被人给杀了。
到现在为止,关东联军的十四个大佬已经少了十个。而且啊,从关东联军散伙儿到现在,还不到四年的时间呢。
第十一个被淘汰出局的是上党地区的太守张杨。
张杨的经历挺曲折的。简单来说,他以前跟着丁原混,还是丁原手下最厉害的三个大将之一,因此他和吕布关系铁得很。
丁原去世后,吕布就先去找了董卓。与此同时,张杨站出来跟董卓对着干。可没过多久,张杨反倒被人抓住,落到了董卓手里。董卓没杀他,反而提拔他,让他当上了河内太守。
后来,董卓被除掉以后,张杨就一直在河内郡待着。等到汉献帝往东边回去的时候,张杨还发生了不少事情,可以说是个挺有影响力的人物。
没几年,曹操和吕布就在徐州打了起来。那时候,张杨为了帮吕布,带着兵去了东市,想分散点曹操的兵力。可没想到,他这么干也没能让吕布逃脱。更糟糕的是,他的行动让手下人很不高兴。最后,为了向曹操示好,张杨的手下干脆把他给杀了。
第十二个出局的是袁术。袁术和张杨,估摸着是前后脚没的。
说到袁术的经历,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在联军解散后,袁术一度混得风生水起,甚至还大胆地自称了皇帝。可称帝没多久,他就一败涂地,士兵和将领都损失惨重。尽管后来他放弃了帝位,却也已走到了绝路。
最后,袁术在寿春城门外,因为没能喝上一口甜水,气得吐血身亡。
到现在,那十八路诸侯里,就剩袁绍和曹操还在争锋,快要决出胜负了。而袁绍和曹操后面的事儿,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带着败军撤退,曹操算是捡了个便宜赢了。这场仗打完,袁绍本来就虚弱的身子,因为气急败坏,情况更是每况愈下。结果,官渡之战过去大半年,他就因病去世了。
结果,曹操在这场大乱斗中笑到了最后,成了赢家。
说到那四个名字上了小说名单,但并没去参加联军的家伙,他们的结局也挺耐人寻味的。
孔融、公孙瓒、马腾和陶谦这四位,在历史上都没加入打董卓的大军。要是按他们离开人世的时间来算,先后顺序大概是陶谦先走,然后是公孙瓒,接着是孔融,最后是马腾。
说起陶谦,很多人因为刘备的缘故,对他也不算陌生。早在董卓进京捣乱前,陶谦就已经掌控了徐州,并且着手打理。不过,等到联军组建起来时,陶谦却没急着加入,而是选择先看看形势再说。
没想到后来,陶谦在联军散了之后,又张罗起另一支联军来。可是呢,这支新联军还没站稳脚跟,就先散了摊子。
最后,陶谦在徐州因病去世,他临终前把徐州的管理权交给了刘备。至于陶谦是怎么生病去世的那些细节,咱们可以先放一放,直接去看看刘备接下来的故事。
陶谦退场后,紧接着轮到公孙瓒下线了。
在东汉末年,公孙瓒是个大人物,厉害得很,他曾经和袁绍对着干,还是袁绍最难对付的敌人。公孙瓒这人,经历的事儿也不少。
但在关东联军成立那会儿,公孙瓒其实还没真正成为大佬级别的人物。他那时是给幽州的老大刘虞打工的,刘虞才是真正的头头。公孙瓒呢,不过是刘虞手下的一名将领。虽然有点自主权,但还没彻底单干呢。
因此,刘虞压根儿就没打算加入关东联军,他当然也没去当兵。那时候,刘备正好在公孙瓒手下帮忙。所以要是公孙瓒没去,刘备很可能也没加入联军,顶多是帮着做点辅助的活儿。
其实,在真正发生过的历史里,压根儿就没有那个“三英大战吕布”的事儿。
说到后来,公孙瓒被打败的事情,想必大伙儿也都知道。在袁绍的大军围攻之下,到了公元199年,公孙瓒军队垮了,他自己放火把自己烧了,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公孙瓒之后,紧接着被淘汰出局的是孔融。
说起“孔融让梨”那个懂事的孩子,在大家联合起来攻打董卓那会儿,孔融刚好被董卓安排去了北海郡没多久。可那时候的北海郡啊,黄巾军闹得特别凶,因此孔融就没法来加入联军。
后来,孔融和陶谦联手,成了大家常说的“徐州一伙”。等袁绍在北方四州大展拳脚时,孔融被袁绍的儿子打败,然后就跑去投靠了汉献帝。
后来,过了好些年,孔融因为说了曹操的坏话,惹恼了曹操。最后,曹操给他编造了好多罪名,直接下令杀了他。
最终被淘汰出局的是马腾。
马腾的经历,其实也是《三国演义》里的一条重要线索。早在曹操发起官渡之战前,马腾就已经站到了曹操这边。不过呢,马腾心里头还是想自己做主。后来,因为舍不得手里的兵权,他又起兵反抗曹操。结果被打败了,曹操还杀了他全家上下三代人,这事儿后来引得马超跑到蜀地去,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就是‘关东十八路诸侯’在历史上最终的收尾情况。
说到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为啥偏偏要整出个十八路诸侯,大概有两个缘由。
其中一个原因是,那四位没加入联军的大咖,后来都成了东汉末年响当当的人物。要是罗贯中不把他们写进去,后面的故事就讲不通了。所以,他就硬是把这四个人加进了关东联军的名单里。
至于第二个缘由,那是因为古人有种爱把数字凑一块儿的喜好。
古时候,在讲传统戏曲故事时,人们爱用九的倍数来让句子读起来更顺口。就像常说的三十六个神秘仙境,还有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是这种讲法。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小说家们常常会想办法让数字凑成九的倍数。
这么说吧,离十四最近的数字其实是十八。因此,罗贯中和那些古代写戏的人,在写作时就硬塞了四个人进去,非得凑成十八这个数字的组合不可。
要是历史上再多些人参与,说不定他们能组成个三十六路英雄大会,或者一百零八路好汉集结也有可能。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