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中共创作了四万余首诗,内容广泛,涵盖了自然时令、农耕生产、朝堂政事,以及名山大川、风土人情等诸多领域。在这浩瀚的诗作中,悼亡诗无疑最能体现他的真挚情感与个性特征。乾隆仅为三位女性写下悼亡诗,而孝贤皇后富察氏正是其中之一。
两人的夫妻情深未能长久,孝贤皇后年仅36岁便病逝。从此,乾隆心门再未真正为他人开启。孝贤皇后,这位被全心全意怀念的女子,其人生历程充满传奇色彩,值得我们细细追溯。
孝贤皇后富察氏出身于封疆大族。她的曾祖曾辅佐清太宗、世祖开疆拓土,祖父地位显赫,官拜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担任察哈尔总管,兄长傅恒、侄子福康安也都位列高官,可谓家族世代显赫。
自幼,孝贤皇后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传统教育,通识群书,精研礼仪,待人处世温婉谦和,逐渐养成了端庄持重、知书达理的典范气质。1727年,她年方十六,便被雍正帝看中,册封为皇四子弘历的嫡福晋。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甚笃。
乾隆对孝贤皇后的评价极高。他曾言,回望古代贤良皇后,没有人能胜过富察氏。他还直言,正因为有孝贤皇后持家理政,自己才能专心致志处理国事。孝贤皇后为人至孝,对太后体贴入微,料理后宫事务时周密妥当,权衡有度。
乾隆曾身患重病,病情来势汹汹。孝贤皇后得知后,便搬至寝宫,日夜相随亲自照料,悉心关怀饮食起居,始终陪伴左右,直到皇帝逐渐康复才返回自己的住处。
尽管出身显贵,孝贤皇后始终持守简朴作风,从不追逐华美佩饰,日常只以通草绒花点缀。曾有一次,她带领后宫嫔妃举行亲蚕礼,亲自体验养蚕织丝的技艺。看到蚕丝逐渐增多,便亲手染色织成御衣。乾隆见后赞赏不已,下令以皇后为榜样,在宫中推崇节俭。
有一次,乾隆在闲谈中说起昔日祖先艰苦创业时,衣物简约,常以鹿尾绒毛缝制衣袖作为点缀。孝贤皇后听后,便四处寻觅鹿尾绒,亲手为他缝制燧囊。乾隆将此视为珍宝,随身携带,可见两人情谊之深。
孝贤皇后不仅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也是乾隆的重要倚仗。两人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情感深厚。孝贤皇后育有两子一女永琏、永琮及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对长子永琏寄予厚望,曾秘密立他为皇太子,却未曾料到永琏年仅八岁便不幸夭折。乾隆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甚至公开了密定谕旨,并为永琏办理皇太子礼仪的丧事。
1746年,孝贤皇后又生下皇七子永琮。永琮出生的日子正值久旱逢甘霖,乾隆以为上天垂青,特地赋诗以志喜悦。原本打算将其立为太子,不料永琮刚满周岁便因出痘而亡。噩耗接连降临,乾隆悲痛难抑。
这场不幸还未止步。1748年,孝贤皇后随乾隆外出巡幸,途中突遇风寒,加之旅途劳顿,病倒在德州。按理说,这时她本应暂停行程,静养调理,却因不愿耽搁众人,坚决催促回京。无奈,行至德州,病情突变,溘然长逝,终年仅三十六岁。
孝贤皇后以其谦逊俭朴、端庄贤良备受称誉,社会普遍对其评价极高。关于她的死因,后世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猜测:
一是因染风寒去世,史书记载颇为详实。资料显示,孝贤皇后是在东巡返京途中染疾,初时病势并不凶险,稍作调养已有好转。但因担心久留耽搁,催促早日归途,哪知病势突然加重,终至不治。
二是忧郁成疾。失子之痛接踵而至,孝贤皇后精神日渐萎靡,终至积郁难解,病情一发不可收拾。
三是因意外落水而亡,甚至有传言称与宫中丑事相关。关于溺水之说,有说是乾隆与皇后争执后,孝贤皇后情绪激动意外落水;更有甚者揣测她撞破皇帝与傅恒夫人私情,自尽于河中。
细细分析这些说法,所谓“落水致死”一说,缺乏历史根据。史料反映,乾隆与孝贤皇后历来和睦,无明显矛盾。皇后去世后,乾隆极为哀恸,重办丧仪,优待其家族,处处显露出深情。同样,孝贤皇后素来端庄,不会轻易失态;乾隆也非行为粗暴之人。至于宫廷私情之说,更是捕风捉影。福康安与乾隆虽亲如父子,实则因其能力突出而获得重用。
综合各方面资料,孝贤皇后的离世,实为风寒刑疾与抑郁心结叠加所致。东巡时期,德州多雨阴冷,风寒侵袭难以避免。而接连失去爱子,无疑让她陷入巨大的悲伤,身体愈加虚弱。终因旅途过劳,病情加重而不治。
在乾隆心中,孝贤皇后始终是难以替代的存在。自她离世后,无人能真正走进皇帝的内心深处。直到乾隆晚年,他对孝贤皇后的怀念依旧未曾稍减。原本朝夕相处的妻子转瞬阴阳两隔,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释怀。他在深夜独自哀思,泪湿枕巾,却只能以强大的自制力抑制悲伤,毕竟他肩负着国家大业,不能沉溺于个人情感。
孝贤皇后,是乾隆执手多年的伴侣,是生活中的贤内助,也是情感的寄托者。每每思及过往点滴,乾隆总被回忆缠绕,心底生出无尽痛楚。曾有一夜,他梦见了孝贤皇后,梦中的她依旧温柔端庄,如同过往。她安慰乾隆,无需为她忧虑,并嘱托他要尽孝于太后。话音未落,梦境已然消散,乾隆醒来时泪痕犹在,无法言述对妻子的绵长思念。
在孤独悼念的日子里,乾隆为孝贤皇后写下了无数诗篇,用以寄托心头的哀愁。通过笔下的文字,或许他希望这些深情能穿越时间,永远陪伴在已逝的爱人身边。
参考文献包括《清高宗实录》、王娜《清高宗孝贤皇后死因考辨》、陈圣争与常建香《乾隆帝悼亡诗之孝贤皇后篇》、刘桂林《孝贤皇后之死及丧葬余波》以及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