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9日说起,广州市统计局正式亮出2025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GDP达到15080.99亿元,这个数字不小,增长率3.8%,一边是庆祝,一边是焦虑,大家都在焦灼地盯着每一个小数点。
细看这份数据,农业的增加值112.34亿元,增速4.2%,不算出人意料,倒是第二产业的3705.87亿元和2.1%的增速,让制造业老板们心里有些发凉,增长在慢慢爬坡,压力却是实实在在压在肩上的那种。
第三产业11262.78亿元,增幅4.3%,服务业依然是广州的顶梁柱,这几年广州拼命想找到新动能,服务业给了信心,但总觉得缺点什么,有点像车子踩着油门但还没完全提速。
镜头转到6月7日,广州港南沙港区码头,这里货轮来来往往,集装箱吊装作业一刻没停,外贸依赖症还没治好,出口和进口依旧是广州心头的牵挂,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这里的人来说就是一阵阵冷风。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表面看是正数,实际却是刚好不掉队,三大支柱产业里,汽车制造业最受关注,增长变成了下降,降幅5.7%,虽然比一季度收窄了0.7个百分点,但痛感还在。
新能源车产出成了亮点,累计产量同比增长9.5%,比一季度猛涨8.8个百分点,这波扭转让许多车企松了口气,产品转型、新车型热销,成了救命稻草,谁都知道,转型就是生死线。
电子、石化两大制造业增势还算平稳,分别增长1.6%和6.3%,这个成绩单说不上耀眼,算是给大盘添了点分,没拖后腿,行业里的人都清楚,稳定就是胜利,尤其在大环境不确定的年份。
政策的推力慢慢显现,“两新”带动下,电气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各自增长11.3%、7.5%,家电、电子产品爆发式增长,智能手机、电冰箱、电风扇都成了热销货,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背后是消费升级和补贴政策在发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壮大,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飙升30.0%,液晶显示模组、模拟芯片、工业机器人产量也在涨,分别拉到1.5倍、19.5%、19.0%,这几项直接把新质生产力拉上了新台阶,广州在芯片、机器人领域的布局算是赌对了。
低空经济产业的成长速度让人惊讶,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民用无人机产量更是猛增37.7%,广州在低空经济上开辟了新赛道,这赛道不只是风口,更是未来产业的标志。
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11.22亿元,同比增长5.9%,比一季度提升2.4个百分点,消费的逻辑变了,补贴成了关键词,新能源车、通讯器材、家电和音像器材统统进榜,尤其是家具类,增速3.3倍,老百姓的消费热情被点燃,更新换代成了潮流。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这个增速不快,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开始加速恢复,增长4.1%,工业投资则很活跃,去年基数高,今年还能增长12.0%,不少人说,这才是广州底气的地方。
居民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10元,同比增长3.4%,农村居民23568元,增速5.6%,城乡差距还在,整体增速也不是特别高,收入分配的矛盾依旧卡在那,消费升级的空间受限,大家有点过紧日子的味道。
从数据表面看,广州经济总量还在涨,结构也在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逐渐清晰,但外部压力和内部转型的矛盾没有缓和,尤其是制造业和消费端的拉锯,让人感觉像踩着油门却总有阻力。
回顾这半年,广州经济一边顶着外部大环境的压力,一边自我革新,从新能源车到无人机,从芯片到家电,亮点不少,但隐忧也不少,传统制造业的阵痛、消费动力的分化、投资的不均衡,都是横在面前的坎。
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很响,但落地难度很大,很多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摇摆不定,既想抓住新风口,又舍不得老阵地,这种两难困境是很多城市在经历的真实写照。
广州的未来在新赛道里,但旧产业的包袱太重,政策引导和市场自发的张力还在较劲,想要突破天花板,既要耐心也要魄力,数据里每一个小数点都是博弈的结果。
2025年是关键的一年,广州用一组组数字交出答卷,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更深层次的挑战刚刚开始,转型升级和稳增长之间的矛盾,未来几个月可能会更激烈。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有人觉得机会多了,有人觉得压力大了,城市的节奏变得更快,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强,这种对立和拉扯,是城市成长必经的阶段。
悬念还在,广州能不能靠新动能破局,能不能让数据背后的故事变成现实,时间会给出答案,2025年下半年的走向,值得所有人睁大眼睛去看。
广州半年GDP超1.5万亿!无人机、芯片、家电狂飙,制造业转型背后谁在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