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在瑞典第三轮结束,美国把关税豁免又延长90天!美国这招“延期大法”已经用了好几年了

 173    |      2025-08-05 02:40

我问你个问题,美国这一招拖字诀,到底还能玩多久?

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刚在瑞典收场,美国那边又甩出一张关税豁免延期90天的老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反复在加关税和延豁免之间来回切换。换作以前,这一套可能真管用,吓唬一吓对方、稳一稳自家市场。但效果越来越像是喊口号,场面上强硬,实际进退两难。

我翻了下数据,美国商务部在7月中旬的声明里明确写道,原本打算取消对约350项中国商品的关税豁免,现在又决定延长90天。这已经是第七次延期了。从半导体设备到医疗用品,再到小家电,豁免名单里的很多东西,美国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你说他们到底想干嘛?嘴上喊着脱钩,身体却挺诚实的。

这背后的矛盾并不复杂,美国想通过关税打压中国制造,重新塑造产业链分布,同时满足国内制造业回流的呼声。但现实是,美国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根本割不掉。

比如2024年全年,美国对华进口总额依然高达4276亿美元,尽管比2022年略降,但前三大进口国中,中国仍稳居第一(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2024年度贸易报告)。也就是说,吵归吵,买卖还得继续。

而中国这边的表现,就一个字:稳。

在瑞典谈判桌上,美国代表变来变去,中国团队几乎没怎么换说法,原则始终是公平。美方反而有点懵了,这一招以前用得挺顺手,怎么现在没反应了?

我也在想这事,后来明白了,核心在于实力换了位置。

现在的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不靠让利换和平,更不急着短期止战。中国手里多了底气:

•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覆盖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来源:工信部2023年白皮书)。

• 国内市场规模庞大,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突破50万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中期数据)。

• 和东盟、非洲、中东、拉美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容。

说得直白点,中国这次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牌。

你别说,就在谈判胶着这段时间,全球其他国家的反应倒挺微妙。欧盟原计划在6月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结果到现在还没执行,德国企业直接对欧盟委员会提了意见,说这事伤人不利己。

再看东南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公开表示要加强与中国的数字贸易合作。印尼那边甚至主动提议建立人民币结算机制。这些都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脚踏实地的市场判断。

有趣的是,美国这边的企业界也在悄悄投票。

你去看苹果和特斯拉就明白了。2024年Q2财报显示,苹果来自大中华区的收入为158亿美元,占全球总收入的19%(来源:苹果公司2024财报)。马斯克甚至在推特上连续三天感谢中国市场对Model Y的支持。嘴上不说,动作都挺诚实的。

我还特地查了下,美国关税政策的真实影响。2023年一项由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的研究指出,对华加征关税并未有效促进美国本土就业,反而提高了消费者成本,使通胀进一步加剧。这不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

再联系到最近美国总统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要保护美国工人利益,听着挺有道理,但你真去拆数据,会发现关税反而成了制造业复苏的绊脚石。

最讽刺的是,美国一直指责中国不公平,可细看每次谈判的诉求,大部分都在维护自己在技术、资金和标准上的优势,换句话说,你不能比我强。

你说这种赢了叫公平,输了叫倾销的双标逻辑,搁谁谁受得了?

而中国现在采取的策略,说白了就是不陪你情绪化。你加你的税,我搞我的产业升级。你暂停谈判,我去和其他国家搞协议。时间一久,这种稳扎稳打的节奏就显出效果了。

2025年RCEP全面生效后,东亚地区将逐步形成一个内循环为主的自贸圈,对美国的议价权进一步压缩。到那时候,美国就更难靠单边手段操控全球规则。

我朋友上周问我,这贸易战到底谁赢了?

我说你别看谁嗓门大,看谁不慌。

中国没怎么嚷嚷,但从中欧班列、到新能源汽车出口、再到中亚管道合作,一环接一环。反观美国,加了税还要延豁免,说脱钩结果自己企业先慌。

这不就已经说明问题了吗?

那问题来了,现在这个再延90天的老把戏,美国还能再用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