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砂糖面临“受限”风险?专家:95%依赖国外进口或危及国家安全

 127    |      2025-08-04 04:30

糖是生活必需品

一提到糖,许多俺们可能觉得它就是个普通的调料罢了,超市里摆着一筐一筐的,又便宜得要命。但要真这么觉得,那就亏大了呀,糖这个东西早不是厨房里那点甜味儿那么简单了,它已经悄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处不在。

你早上刷牙用的牙膏里头就掺着糖精钠呢;你喝的可乐、雪碧,甜味全都是靠它;你吃的面包、蛋糕、饼干,没有糖都不好意思称它们吧?更别说那些糖果、巧克力、冰淇淋了,没有糖它们根本就算不上存在。

可别以为糖只藏在嘴边吃的喝的里头,错了!在工业上它也是抢手货,生产酒精得用糖,制造味精也得靠糖,就连你生病打的那些抗生素,生产时都得用糖当“粮食”喂细菌。

有数据显示,糖在超过120个行业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可以说是“工业味精”了。正是因为糖如此重要,国家才把它和粮食、棉花、食用油、石油这些大块头放在一起,作为战略物资来管理。

所谓战略物资,就是说它关系到国家的“命根子”,在关键的时候不能断供。如果糖罐子被人卡住了脖子,不仅仅是咱们平时吃的甜头没了,整个经济的运转都可能出了问题。

咱们国家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糖消费国啊,每年得吃掉超过1500万吨糖!这数字听着咋这么大,是不是?其实也就是说,每个人一年得吃十几公斤糖,差不多三十斤左右。而且,这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呢,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喝玩乐都更讲究了,甜点、饮料这些东西的销量也是蹭蹭往上走。

问题就在这儿了,咱们国内生产的糖,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国家定的“自给率70%”这个目标,就是希望自己能生产到70%的糖,剩下的30%再通过进口解决。可是,现实是,这几年咱们自己产的糖连一半都达不到,每年还得从巴西、泰国什么的地方进口大概500万吨左右的糖,才算得上把差额补足了。

就好比你喝三杯糖水,其中一杯的糖,实际上是“洋货”。这还不算啥,关键是这几年全球的糖产量一直赶不上需求,连续三年都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就像一个大池子,灌的水少,流出的多,迟早有一天池子会见底。

未来咱们还能不能放心地买到够用的糖,心里真没谱,这份“甜蜜的烦恼”,实际上就是“甜蜜的危机”。

甘蔗种植面临挑战

那该怎么办呢?难不成自己多种点糖料不就行了?这道理人人都明白,可要真动手做起来,压力也大得很。你可能不知道,过去这几年,我们国家用来种甘蔗和甜菜的土地,减少了三百多万亩!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国产糖里,大约九成以上都是靠甘蔗做的,所以甘蔗可以说是咱们的“主要力量”,可这“主力”现在也过得不太顺。

咱们的甘蔗主要是在广西、云南这些地方的山坡上种的。不过有个头疼的问题来了,甘蔗成熟需要收割的时候,正好遇上南方的雨季。一下雨,整个地面变得泥泞不堪,又湿又滑,放够了考验。用大型收割机械根本无法进入,一进去就陷在泥里,搞得挺麻烦的。

到目前为止,机械化收割的比例还不到5%,也就是说超过九成五的甘蔗,还是得靠人工一捆一捆地砍下来,然后再往外扛。这活儿到底有多累呢?你想想,大晴天,弯着腰,拿着大砍刀,一刀一刀地砍,整天下来,腰都快直不起来,手上还都是水泡。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干这个活呀?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觉得轻松点,挣得也多点,没人愿意干这事儿。这样一来,人工费就得涨了,十年前一吨甘蔗的人工费大概一百块,现在翻了一倍不止,要两百多块了。

成本越来越高了,可糖厂还能随便提高收购价吗?当然不能!糖价受市场控制呢,要是涨得太快,老百姓可不答应。结果就是,糖厂收甘蔗亏钱,蔗农种甘蔗也亏本,这生意就难搞了。

不少蔗农一想,种甘蔗一年到头费劲跑死累活,最后还亏本,索性就不干了,转种点别的东西,比如水果、蔬菜,或者干脆出去打工。这种恶性循环一一落实下来,国产糖的产量就越发难提高了。

种子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甘蔗这条路行不通,你还能试试换条路吗?比如在北方种甜菜,那挺不错的。甜菜挺抗盐碱的,北方那大片的盐碱地都能改良着种。而且长得扁扁平平的,用收割机“突突突”一开就能收个干净,效率高得很。以前,甜菜糖还曾经撑起过国产糖的大半边天呢,可现在也遇到大麻烦——种子被“卡脖子”了!

这话怎么说呢?现在咱们种甜菜,95%的种子都得从国外进口,特别是那种适合机械精量播种的“单粒种”,差不多都是靠进口的。

新疆的农业专家一句话说得特别明白:“一旦人家断供,咱们的甜菜产业立马就得陷入瘫痪,这可不是吓唬人。”为什么一颗小小的种子能这么有威力?原因在于,全球甜菜种子市场基本被七八家国际巨头掌控了,而其中一家荷兰公司,光占咱们市场的三分之一。至于咱们本土的种子企业,市场份额连1%的都不到。

有人问,国产的种子行不行?其实也没啥大问题,咱们自己培育的种子在含糖量、抗病能力这些地方,跟进口的比起来差不了多少,甚至有的还更出色。不过,关键的差别在“丸粒化”技术上,进口的甜菜种子,外面都包着一层特别的“糖衣”或者说“丸粒”。

这层“外衣”,讲究得很,遇水能准确裂开,保证种子顺利发芽,而且大小都挺匀称,机器播种的时候能一粒一粒地精准投放,既不浪费。而咱们国产的种子,“丸粒化”技术不太过关,要么这层“外衣”做得不够均匀,要么遇水一粘就粘在一块,结果发芽率比进口的种子低了差不多15%。

对农民来说,这15%就是真金白银啊!一亩地少收15%的产量,那得少卖多少钱?所以明知道进口种子贵,他们也只好咬紧牙关买,不敢用一年的收成去赌国产种子的发芽率,结果就这么形成了个死循环:国产种子用得少,农民没信心,企业不敢投钱研发,技术就卡在那儿;技术跟不上,农民又更不愿意用……就这么恶性循环,越滚越难。

好消息就得说咱们的科研人员一直没闲着,几年来拼命攻关,终于培育出了自己的“单胚杂交种”,成功解决了从“0”到“1”的难题,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更关键的是得攻克“丸粒化”这技艺难题,让国产种子真真儿变得好用、农民接着用,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专家们算过一笔账,只要国产甜菜种子占有率能达到30%,就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跟外国企业好好较量一番,不会再在人家谈判时被牵着鼻子走。

要想赢这场“种子保卫战”,光靠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没办法全部搞定,还得靠国家政策来帮一把。你瞧日本北海道那边,甜菜也种得挺火的,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高得吓人,一亩甜菜的补贴比水稻还多,硬是把甜菜产业变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现在我们在推“种业振兴”,已经把甜菜列为重要的战略作物,关于“甜”的争夺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呢。

只有等咱们自己的“争气种”在北方那广袤的盐碱地上扎根、开花、结果,咱们杯子里的那份甜头,才能算是真的有底气,不再靠别人脸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