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刷新闻,八成会被“万达又卖资产”刷屏。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帝国,如今却像一个被困在棋局里的老将,不断割肉求生。有人问:王健林的底牌是不是已经打光了?其实,这背后不只是债务和资产的数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于时代变迁、企业宿命与个人选择的大考。
先说最新进展吧——中国儒意刚刚宣布,以2.4亿元收购快钱金融30%股权。这家快钱,是最早拿到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之一,一直是大企业们跨境支付的重要通道,还参与了数字人民币研发。而它的大股东,就是隶属于大连万达集团的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说白了,实际控制人还是王健林。这笔交易一旦获批,中国儒意就成了快钱最大单一股东,而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讲,又有一块属于万达的钱袋子易主。
再往前看,今年以来,大连万达商管新增两则共超1.4亿股权冻结记录,被锁三年。这可不是小数目。被冻结的不仅是股份,更等于堵死了一条重要融资路子——既不能质押贷款,也无法引入新合作方或者推动上市。一时间,“资金链紧张”“债务危机”等词语高频出现在财经圈里。据公开数据,自2025年起,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过75亿元……网友评论也很扎心:“首富变首负,这速度比电视剧还刺激。”
更让人唏嘘的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从2023年至今,万达已经剥离近20座广场,今年开年又迅速甩手5座核心项目。不久前甚至一次性打包出售48座广场,总交易额可能高达500亿元!这些地标性建筑遍布北上广等二十多个城市,本来是“吸金利器”,如今却成为沉重包袱。有网友调侃:“以后逛商场都得看logo还在不在。”而与此同时,大连万达商管及法人代表因未按期履行判决,被列入失信名单,高管日常消费、银行贷款乃至出差都受限,这种处境用“捉襟见肘”形容毫不为过。
这一切,其实并非偶然。从2016年私有化港股、豪赌A股上市,到对赌协议失败,再到转型轻资产、疯狂卖项目,每一步都是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当初那句“清仓海外资产回归国内”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更像无奈自救。珠海公司冲击港交所失败后,又迎来太盟财团接盘600亿买走60%股份——控权旁落;内部管理层动荡不断,“儒意系”全面接手电影业务,全国多地广场拆牌关店……每个细节,都透露着昔日霸主正在丧失主动权。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造成今天困局根本原因有二:其一,是激进扩张带来的高杠杆风险;其二,则是在资本市场反复下注,却忽视现金流和运营韧性的持续积累。有投资者直言:“靠地产驱动+重资本模式,在当下环境下注定难以为继。”还有媒体评价:“过去靠规模取胜,如今只能靠‘断臂’自保。”
说到底,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谁能接班?很多人以为答案早就写好,那就是王思聪。但现实偏偏不给剧本,他本人多次公开表示不会继承父业。“他对接班没兴趣,我也不勉强。”这是王健林自己的原话。事实上,小王走的是完全不同路线——电竞、娱乐、新消费空间,他喜欢轻盈灵活的新玩法,而不是背负庞大地产机器继续硬扛。他很清楚,一个依赖房地产驱动的大象型公司,在今天这个瞬息变化的新经济浪潮中,很难再游刃有余。所以,即便父亲拼尽全力稳住阵脚,也无法逆转整个行业周期带来的天翻地覆。
71岁的王健林,还在亲自谈判、找买家,只为了把残局收拾得体面些。他或许不能再创巅峰,但至少希望留给外界一个没有崩盘结尾的故事。“能扛一天,是一天”,这是他的态度,也是所有身处风暴中心企业家的真实写照。有网友感慨:“商业没有神话,每代人的题目都要自己解答。”
从辉煌到低谷,从掌控全局到步步退守,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企业家的悲喜剧,更是一段中国民营经济成长史上的缩影。如果说上一代人的成功密码是敢闯敢拼,那么下一代需要回答的问题则更加复杂:面对变化莫测的新格局,下一个类似于“万达”的奇迹,还有机会诞生吗?
时代终究会给出答案。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你是否相信传统巨头还有逆袭的一天?你觉得未来真正成功的企业,会是什么样子呢?
#AI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