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爱”困住孙颖莎?饭圈围猎邱贻可,别让天才变孤岛!

 64    |      2025-07-26 06:55

打破神话的现场就是这个味道。

2024年WTT美国大满贯,孙颖莎1/8决赛爆冷出局。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失利,更不是那种“偶尔翻车”的剧情。

所有技术统计、现场画面都摆在那里。

先赢一局,后来手感掉线,反手失误率28%,比赛季平均直接高了一倍。

正手进攻52%的得分率,低得让人看了都替她着急。

现场看的人,能明显感受到有点不太对劲。

陈熠,这个19岁的世界50名,硬生生把“莎莎”逼到了绝境。

每一个回合,孙颖莎反手的拉球都带着勉强——后来才知道,肩伤老毛病在作怪,反手发不上力,战术布置等于白费。

技术团队赛后翻录像,连夜出报告,27页的战术分析,最后都是一句话:身体跟不上,什么战术都白搭。

而女双那场也别提多揪心。

孙颖莎和王曼昱,决赛1-3输给了陈梦和王艺迪,关键球咬得死死地,结果还是在要命时刻掉链子。

后场王曼昱直接开麦说,配合时间太短,默契度不够,跟教练战术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场面,懂球的都知道,问题根本不在“赛场指挥”那点事儿。

可外界呢?

一通操作猛如虎,全冲着教练邱贻可去了。

一个数据让人窒息。

孙颖莎和邱贻可这一挂,从2022年11月到现在,1年7个月,19个女单冠军,三大赛、WTT顶级全齐活。

你说成绩不硬?

有人信吗?

偏偏有一帮人,死扣“输球”这仨字,疯狂追着教练、队友、甚至家人往死里喷。

说邱贻可“指挥失误”“用爱绑架”“毁掉天才”,什么话都整得出来。

实际上,比赛前邱贻可团队连熬三个通宵、扫描对手录像,27页PPT战术细节到每个发球的落点。

陈熠是个什么货色,他比谁都清楚。

可到了场上没用——孙颖莎肩伤压根做不出来既定战术。

现实就这么狗血。

你做的准备再多,遇到运动员身体掉链子,边上的教练就是稻草人。

可饭圈哪管这个?

输球就等于你无能,黑锅等你自己来背。

不得不说,现在体坛饭圈化已经病态了。

先把运动员哄上天,输了球立马丢进垃圾桶。

光鲜背后,是三重分裂乱成一锅粥。

数据粉揪着胜率,完全不管孙颖莎一年12站,赛程密度比陈梦多一半,累到都快榨干了。

CP粉、事业粉在网上互撕,王曼昱、王楚钦,哪个和孙颖莎多说两句话都能被骂得狗血淋头。

低龄粉不看过程,全凭“非黑即白”的判断——输球就是教练不行,世界观单纯得令人发指。

这群人注册新号、一天能发几百条极端评论,连邱贻可家人都不放过。

孙颖莎自己,每天被极端私信轰炸,偶尔删都删不过来。

看过职业体育的都明白,竞技和娱乐压根不是一路货色。

娱乐圈玩的是人设,比赛讲的是对抗和成长。

你非得让孙颖莎场场赢,那和让AI机器人打球有什么区别?

张怡宁早就说了,她一生输过20多场。

能赢回来靠的不是“完美人设”,而是一次次失败之后的死磕。

这年头粉丝已经看不懂了。

运动员不是人,是系统升级的工具。

输了球?

赶紧重启、修补、升级、砸掉教练。

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来气。

邱贻可铁血出名,针对孙颖莎反手短板,下狠招,2022年改到2024年,反手得分率硬生生拽到49%。

有人懂行还夸他,马琳站出来力挺,说“现在连让队员休息教练都要被骂”,一语中的。

2024年卡塔尔赛,邱贻可按专业判断让孙颖莎放弃混双,专攻单打,粉丝直接爆炸,骂他“拆CP”。

结果呢?

孙颖莎单打夺冠、降低伤病风险。

可你以为风头过去了?

没用,网络上指责和谩骂照样来,一波又一波。

中国教练现在活着都不容易。

2023年国乒教练组自己做调研,78%的教练怕粉丝舆论,不敢让主力输队内赛。

队员、教练、心理压力堆积如山。

国外教练也不是没遭过事,但人家协会顶得住,敢发声明、敢追责,动真格地保护教练。

再看看我们,一窝蜂地喊打喊杀,每个人都聪明绝顶,谁都能当国乒主教练。

孙颖莎更惨,公开场合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身体伤病、心理压力,全自己扛着。

杭州亚运会打封闭,肩袖伤,2024年新加坡打完腰伤又犯了。

队医建议减少比赛,粉丝说你要是不打就是怕了。

她顶着压力硬上,结果输球了,私信炸了。

2024年亚洲杯输给王曼昱,晚上训练馆自己加练到凌晨,说“我怕辜负他们的期待”。

这不是爱,这已经变成了绑架。

队友有点眼色的都知道,别沾她——陈熠赢了球直接关闭社交账号,王曼昱都不敢和她同框训练。

年轻选手见机行事,队内赛不敢赢主力,怕招来网暴。

教练也学乖了,邱贻可以后都得考虑“沟通方式”,不能再公开批评孙颖莎。

只要你还想混,就得低头认栽。

说白了,这种“胜率崇拜”是对体育精神的背叛。

94.1%的胜率,外行人看是荣耀,行内人冷汗直冒。

全年就输两场,说明根本没人敢、没人愿意挑战。

年轻人被网暴得失了拼劲,国乒女队迟早要断层,谁还敢冒头?

资本在后面正偷着乐,WTT赛事包装个人IP,短视频推“无敌高光”,粉丝成了收割的韭菜,都是提线木偶,哪有一点体育的味道?

问题摆在那,怎么破局?

制度要跟上,平台要建立黑名单,极端粉丝不能买票不能参加活动。

教练执教要有保护条款,不能让外行指手画脚。

运动员得敢说话,别再玩什么“无敌人设”。

媒体别一味捧杀,多讲点输球、伤病、训练的故事。

年轻粉丝要学会尊重失败,体育精神进校园,不只是给偶像加油,更要学会尊重每一次努力。

说到底,真正有资格评判场上的人,永远是那些敢拼、敢输、敢赢的运动员本身。

键盘侠们,别再用“爱”的名义,把孙颖莎困成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