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授衔时,对于元帅人选的问题,中央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因为合适的人太多,各方面都得考虑到,但名额就那么多。陈毅当选元帅,在党内和军队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那时候陈毅已经不在军队里了,按照“到地方工作的干部不再评定军衔”的规定,他本来就不应该再参与授衔了。
那时不少有名的将领都没能进入候选名单,像李先念和邓子恢就没能入选,但陈毅还是被评为了元帅。虽说李先念和邓子恢即便参与评衔,可能评不上元帅,可他们的军衔肯定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陈毅都被授予元帅了,为啥同样离开军队的李先念和邓子恢却没被授衔呢?
陈毅曾投身南昌起义,之后又与朱德一同发起了湘南起义。这支队伍之后奔赴井冈山,在早期,陈毅和毛泽东、朱德一同被称作“三巨头”,他还担任过军委书记、政治部负责人以及前委书记等职务。
他并未随队参加长征,而是选择留下,独自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面对比自己多出数倍的敌军,红军战士们打得很是坚韧,其中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他有一次带伤潜伏在山林里,觉得无法冲出包围时,便写下了广为人知的《梅岭三章》。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陈毅在新四军里,从支队的小头头一步步当上了新四军的大军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又成了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华东军区的司令,还做过上海市的市长。1954年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国务院的副总理。
1954年那会儿,李先念和邓子恢也都当上了副总理。
李先念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他参与过黄麻起义,跟着红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转战,先后助力建起鄂豫皖和川陕两个革命根据地,还当过军政委。
在抗战那会儿,李先念是鄂豫边区那块抗日根据地,还有新四军第五师的主要带头人跟领头者。到了解放战争那段时间,他还当过中原军区的司令,也做过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副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开始在湖北主持工作,担任湖北省委书记、省长以及省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等职务。到了1954年,他被调往中央,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和财政部长,和周恩来、陈云一起领导国家的经济建设。
邓子恢来自福建龙岩,求学时他就受到了辛亥革命的熏陶,接受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从此走上了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征程。加入共产党后,他参与领导了龙岩后田的暴动,还组建了闽西首支农民游击队。红军主力长征期间,邓子恢坚守在中央苏区,继续开展游击战。
抗日战争那会儿,邓子恢在新四军里当过政治部副主任和民运部长,还做过新四军四师的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邓子恢担任中原局第三位主要负责人,同时还是华中军区政治委员以及华东野战军的副政委。到了战争尾声,他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的第二政委,但实际履行的是政委的全部职责。
1952年10月,邓子恢被调往中央,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一职,到了1954年9月,他又升任为副总理,在党内他被认为是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权威专家。
看这三位,个个都是革命老前辈了,红军那会儿就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李先念在红四方面军时,就参与建起了革命根据地,邓子恢呢,也是闽西那块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建国后,这两人都进入政府任职,还成了主政一方的大官,但因“从中央到地方工作的干部不参与军衔评定”这一规定,他们没能获得军衔,不然的话,至少也能评上个大将军衔。
不过陈毅还是有他独特之处的
那时对于陈毅该不该被授予元帅军衔,大家还有些不同看法,因为他当时已不在军队任职了。所以,少奇同志觉得,粟裕更合适,毕竟他还在军队里,资历和职位也都不差。但周总理却坚决主张陈毅应被授予元帅,这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陈毅的威望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在井冈山时期就是核心领导之一,还参与指挥了湘南暴动,这足以证明他有元帅的风范。后来,他又在南方三省领导游击战,抗战时还当过新四军的代理军长。另一位同样厉害的将领项英牺牲了,新四军的军长叶挺也不幸离世。这样一来,陈毅就成了新四军的代表人物。很明显,粟裕在这方面和陈老总比起来,还是有段距离的。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陈毅担任着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这些可都是元帅级的职位。粟裕呢,在解放战争里也是名声大噪,级别同样不低。不过,要说到代表性,身为一把手的陈毅,那优势可就太明显了。
所以,不管怎么去看,陈毅当上元帅都是合情合理的。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