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要关门的消息,是老公在酒桌上听来的。他回家那会儿,满身婚宴的油腻气息,一边换鞋一边丢下一句:“咱们当年那个大电厂,彻底熄火了。”当时我正拆快递,差点把刚买的奶锅摔地上。烟囱真要凉了?这事比小区停水还突然,脑袋里嗡嗡作响,像是有人趁夜里,把我的青春偷偷收走了。
我想起1995年,刚进厂那会儿,拎着蛇皮袋、带着点土气,一股脑扎进山坳。那年夏天,厂房高得要命,像巨人一样立在山腰。头一次见到那么多穿蓝工服的师傅,大家讲的都是“锅炉、汽轮机、考勤表”,我连怎么打卡都不太会,活脱脱一个“厂二代”混进了大人世界。所谓“大电厂”,其实就是那会儿柳林镇的顶流,工资没多高,可县里人都觉得混进来就是铁饭碗。SEO关键词“电厂关停”“柳林电厂”“煤电厂转型”,当年要是知道它们会成热搜,我肯定提前攒点稿费。
厂门口的小卖部,三天两头排长龙。发工资那天,夜市老板要加班,小孩们嘴里叼着冰棍,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全厂都跟着乐呵。那时候觉得,人生的剧本就是三班倒、奖金、家属区和一锅炖菜。说起来搞笑,厂区发的三室两厅,我和老公在那儿头一次用上了燃气灶,觉得这日子简直有点洋气。那会儿,谁会想到烟囱有一天会罢工?
跳回现在,环境政策一刀切,数据说全国关停的煤电厂不下百家,碳排放下去了,天蓝了,柳林镇的夜空能看见星星了。可老职工们,分流、转岗、提前退休,谁都像进了盲盒。有人成了物业大拿,有人在菜市场卖菜,有人还在等个“复工的奇迹”。厂区里只剩几个人轮流守夜,机器停了,厂房里一股铁锈味,风吹过像是有人叹气。
说是转型,其实谁都心里打鼓。你说互联网大厂996,电厂人三班倒也没比谁轻松多少。那会儿凌晨三点换班,黑白颠倒,谁抱怨过?现在厂一停,连唠叨的机会都没了。社会像台榨汁机,榨干每颗橙子,剩下渣没人问。你说冷酷?现实比段子还冷。
电厂的烟囱,小时候觉得像是天上的烟斗,镇上最拉风的地标。现在它成了废土里的孤岛,年轻人路过都不带多看一眼。厂区冷清得很,老同事们各自为战。有人把工服塞进柜子,有人把厂牌贴在墙上。青春烧成了灰,剩下的只有一地故事和一肚子回忆。
有时候想,咱们这代人谁不是被时代拖着跑?电厂人也好,孙杨、范志毅那帮体坛明星也罢,谁不是一夜之间站在风口浪尖,然后又被风吹走?你说社会变化快,大家都得学会游泳。可有的人天生会狗刨,有的人只能在原地扑腾。时代不问你会不会游泳,只管往前冲。
媒体总喜欢聊“能源结构调整”“绿色转型”,听着高大上,底下的故事才扎心。环保数据年年新高,老职工的心气却像锅炉关了闸。谁还记得这群人倒腾过多少夜班、多少锅炉检修?有谁问过他们晚上睡不着觉吗?别说体坛明星顶不住舆论,工厂人连被关注的机会都没有。
说到底,烟囱熄火了,柳林镇的夜空清亮了不少。可我心里总是空出一个角落,像厂区里那台停摆的老机组。你问我怀念吗?肯定怀念。但也没那么矫情。生活就像锅炉房,谁不是被蒸得满头大汗再晾干?下次儿子要问我年轻时是干啥的,我估计会指着那根老烟囱说:“你妈当年也算风口上的人。”风往哪儿吹,谁能说得准?
写到这里都快把自己写乐了,谁还不是“厂区人生三班倒”?等哪天柳林电厂又上热搜,我就把这篇文章翻出来,看看还有多少人记得,烟囱冒烟的日子。你说,明天还有谁的青春会被时代收走?要不你留言告诉我,看看哪个故事更能让人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