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重振之路:排管变革 聘请名帅 战术创新 中国女排复兴路上的两大难题

 152    |      2025-10-08 22:24

中国排协中心选聘主教练的会议室内,一份“年富力强”的硬性标准将多位功勋教练拒之门外,而一份没有朱婷的名单正在成为女排队伍发展的隐忧。

2025年9月,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锦标赛上止步八强,创下15年来最差战绩。 输给欧洲三流球队法国女排的那场比赛,暴露了球队在关键时刻无人能一锤定音的窘境。

核心球员龚翔宇全场仅得8分,而法国队三名边攻手得分均超过18分。

选帅标准争议,年龄与能力的博弈

2025年3月18日,体育总局排球中心发布《关于选聘洛杉矶奥运会周期国家女排主教练的公告》,明确规定候选人必须“年富力强”。

这一标准将郎平、陈忠和等经验丰富的功勋教练排除在选聘范围之外。

选聘流程的时间安排显得仓促。 3月18日发布公告,3月25日报名截止,留给教练准备材料的时间仅有7天。 这种紧迫的时间安排引发外界对选聘过程透明度的质疑。

最终候选人锁定在赵勇、施海荣和王之腾三人之间。 赵勇凭借“双料达标”成为热门人选,他执教辽宁女排的最好成绩是2024-2025赛季排超联赛第三名。

而这个成绩是在天津女排核心李盈莹受伤缺席关键比赛的情况下取得的。

与排协选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意大利排协的决策。

2022年,意大利排协任命时年71岁的贝拉斯科为女排主教练,随后三年内,意大利女排豪取两个世界女排联赛冠军和一次世锦赛冠军。

管理架构集中,地域化倾向引关注

新周期中国女排管理层呈现明显的地域集中特点。 排球中心主任赖亚文、副主任盖洋、主教练赵勇、助理教练杨昊均为辽宁籍人士。

这种人事安排引发“地域化用人”的讨论。

在球员选拔上,2025年公布的女排世联赛24人名单中,江苏女排8人入选,上海女排5人入选。

选才地域集中度较高,而辽宁籍球员则无一人入选,这被外界解读为管理层有意避嫌。

这种集中化决策机制在比赛中展现出明显弊端。 2025年世锦赛中法之战,当中国女排面临困境时,教练组临场调整缓慢,未能及时应对法国队的战术变化。

战术体系滞后,保障型接应的困境

中国女排传统的“保障型接应”战术体系在与欧洲强队的交锋中暴露出明显短板。 2025年世锦赛八分之一决赛中,龚翔宇面对法国队仅得到8分,进攻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法国女排的接应卡扎乌特全场砍下22分,展现出强力接应的价值。 欧洲女排普遍采用的“重炮接应”打法让中国队的防守体系难以招架。

人民日报在2025年9月1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女排应当向欧洲对手学习,重点学习重炮接应和大力跳发球两项关键技术。

这是官方媒体首次明确呼吁中国女排改变传统战术理念。

巨星缺失之谜,朱婷事件的连锁反应

2025年4月公布的新一届中国女排19人名单中,世界级主攻手朱婷不在列。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长期未进行系统训练和比赛的张常宁却入选了国家队。

朱婷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承担了全队28%的进攻得分任务,同时接全队最多的一传。

她的净得分仅次于李盈莹,排在队内第二位。 然而在奥运会后,她未能入选新周期国家队。

管理层的“双标”行为不仅体现在朱婷一人身上。

2025年4月10日公布的首批19人名单中,有15人是没有国际比赛经验的年轻队员,但随后在5月9日公布的补充名单中,又招入了老将仲慧、许晓婷和高意。

青春风暴的两难,新老交替的阵痛

新周期中国女排平均年龄降至20岁,队中仅有龚翔宇、王媛媛、王梦洁和李盈莹4位世界冠军。 12名球员是首次代表国家队出战国际比赛。

这种大规模换血带来的是国际比赛经验的严重不足。 董禹含、黄悦鑫、王奥芊等入选球员甚至还没有参加过女排联赛A级比赛。 年轻球员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17岁的副攻王奥芊虽然身体条件出众,但在与世界一流攻手的对抗中显得经验不足。 主力二传张籽萱年仅18岁,她在组织进攻和防守转换中面临巨大挑战。

训练体系滞后,科技赋能不足

中国女排在与法国队的比赛后,法国队主教练透露了他们获胜的秘诀: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和针对性的布防打乱了中国队的节奏。这位教练此前曾担任过数据分析师。

中国女排的训练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在备战过程中,球队缺乏对对手技战术特点的精准分析,导致临场应变能力不足。

国内排球联赛的赛制问题也影响了国家队水平的提升。 联赛时间过短,比赛强度不足,球员难以通过国内联赛获得高质量锻炼。

与土耳其、意大利等联赛相比,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程度明显落后。

2025年世界女排锦标赛期间,意大利女排依靠埃格努和安德罗波娃双星闪耀,再次夺得冠军。

而中国女排在关键时刻无人能挺身而出,李盈莹因伤状态不佳,吴梦洁尚未成熟,朱婷缺席国家队。

赛后技术统计显示,中国女排在关键分把握能力上排名第七,远低于意大利、巴西和土耳其等强队。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