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长期以来做着一桩赔本买卖。你看,江西赣州挖出来的稀土,被日本企业加工成高端磁体后,竟能以十倍高价再卖回中国。国内的新能源车企,用的还是自家原料加工的“洋货”。
这种“捧着金饭碗乞讨”的模式,是中国稀土产业长期的痛点。如今,当欧盟为稀土供应焦虑时,中国正在做的,正是终结这段不平等的交易史。
今年5月,中国出台稀土出口新政,要求申请出口许可证,并详细说明最终用户和用途。这被一些人视为“武器化”资源,但对中国而言,这更是迟来的产业自救。
近期,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向中方施压,要求30天内解决稀土磁铁对欧出口问题。他甚至放出话,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可能因此取消7月24日的访华行程。
欧盟的三十天之痒
这种看似强硬的姿态,在中国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表演。欧盟指责中国“武器化”稀土资源,却鲜少提及此前的贸易摩擦,比如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
然而,这场“三十天”的要挟,很快就被另一边的压力盖过。近期,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压,冯德莱恩的态度迅速软化。她不仅推迟了原定的报复性关税措施,还表示倾向于谈判解决,姿态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这种对华强硬、对美妥协的策略,并未解决欧盟自身的稀土短缺,更未能换取美国任何让步。欧洲内部的分裂,也在此时显露无遗。
骑墙派的尴尬
欧洲议会近期通过决议谴责中国稀土政策,但同期有74名议员对冯德莱恩发起不信任动议。这暴露了欧盟内部,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深刻的分歧。
一方面,一些人试图配合美国的“去风险化”战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另一方面,德国等对华依赖度极高的工业大国却清楚,对华强硬会带来供应链崩溃的风险。
例如,德国70%的汽车零部件依赖中国稀土。一旦供应受阻,欧洲自身的经济将受到冲击。这让欧盟的立场,显得尤为矛盾。
中国商务部已多次表明,稀土出口管控并非全面禁运,而是精准管理。只要用途合法,欧洲企业仍可快速获批,这旨在维护国家战略资源安全。
核心之战:技术高地
中国稀土策略的真正焦点,从来不在简单的出口限制,而在于内部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这才是摆脱“资源诅咒”,实现价值提升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全球75%稀土开采和85%加工能力的主导者,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江西的水体泛着金属光泽,内蒙古的草原留下巨型矿坑,生态修复成本高昂。
同时,我们在高端应用上受制于人。日本企业生产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能耐200度高温,而中国同类产品在150度时即严重消磁,直接影响高端制造业性能。
更甚者,日本三菱等公司通过专利墙,将中国磁材企业锁定在低端市场。特斯拉的谈判案例也曾显示,其仍需依赖日立金属授权,这都是我们面临的痛点。
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国正多路并进:赣州稀土研究院正建立材料基因库,旨在从源头创新,夯实基础。
在循环经济方面,盛和资源的技术能回收90%的废旧硬盘钕铁硼。这与日本urban mining公司从旧手机中提炼99.99%纯度钕的模式异曲同工,预示着未来方向。
此外,中科院的超导磁选技术有望从尾矿中再提取20%的稀土。白云鄂博矿区通过沙棘林种植与雨水回收,每年能从雨水中回收三吨氧化镧,兼顾生态修复与资源再利用。
结语
所以,当欧盟还在纠结于“不给稀土不访华”这种短期博弈时,中国早已将重心放在如何从“卖土”转向“炼金”。这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挑衅。
中国稀土战略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它迫使全球重新审视对中国基础资源的依赖,也驱动中国自身完成从资源输出国到技术强国的艰难跃迁。
真正的胜利,不是冯德莱恩是否访华,也不是短期关税博弈的输赢,而是当未来某一天,柏林工厂的电机生产线上,跳动着一颗源自中国、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