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一语文文言文限时训练

 141    |      2025-08-24 02:39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文言文阅读练习:蔡邕被害

一、文言文原文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

太尉马日磾谓允①曰:“伯喈②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③;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④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⑤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⑥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

[注释]

①允:王允。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年人,精通文史历法。③典:典籍。④国祚:国运、国福。⑤幼主:指汉灵帝,时年幼。⑥纪:纲纪。

[文化常识] “太尉”及其他。秦以前中央职官较复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丞相(掌握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朝基本上沿袭秦制。上文马日磾任太尉,王允时任司徒(东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均为朝中高官。

二、文言文翻译

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伯喈)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杀了他,岂不让我们失人心吗!”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衰弱,边境的战火不断,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君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蔡邕)的诽谤和讥讽。”马日磾退出后,对别人说:“王允不会有后代了!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如何能够长久?”于是,蔡邕就死在狱中。

三、练习题目

(一)字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8分)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逸(在“伯喈旷世逸才”中)

佞(在“佞臣”中)

讪(在“讪议”中)

其(在“王公其无后乎”中)

(二)句子翻译(每小题4分,共8分)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心乎!

王公其无后乎

(三)内容理解(共6分)

根据文章内容,详细总结主要事件和人物观点(不少于50字)。

(四)文化常识题(共3分)

结合文化常识,解释“太尉”在汉代的职责。

(五)思维拓展题(共5分)

王允为何坚持杀蔡邕?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其动机(不少于30字)。

四、练习解析

设计意图:本解析依据苏州市中考评分标准(注重关键词、逻辑清晰)和新课程要求(培养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每题均提供“参考答案”和“解析说明”。

(一)字词解释解析

参考答案:逸——超出、超群

解析说明:在“旷世逸才”中,“逸”意为“超出一般”,形容蔡邕的才能非凡。初中生需结合上下文记忆,如“逸”常表“超越”(新课程标准要求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参考答案:佞——花言巧语、奸诈

解析说明:“佞臣”指用花言巧语谄媚的臣子,文中王允称蔡邕为“佞臣”,带有贬义。学生需注意词性(形容词),中考常考此类关键词。

参考答案:讪——诽谤、讥讽

解析说明:“讪议”意为“诽谤性的议论”,马日磾担心蔡邕的史书会讽刺朝政。解析强调“讪”与“议”组合,体现文言文复合词特点(符合新课程语言运用要求)。

参考答案: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解析说明:在“王公其无后乎”中,“其”是虚词,表反问(相当于“岂”)。中考虚词题常见,解析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词用法。

(二)句子翻译解析

参考答案:所犯的罪极小,要杀他,恐怕要失去人心的吧!

解析说明:翻译需抓住关键词:“坐”(犯罪)、“诛”(杀)、“无乃”(恐怕)。句式“无乃……乎”表推测(新课程强调句式转换)。得分点:准确译出“至微”(极小)和反问语气。

参考答案:王允大概要断子绝孙了!

解析说明:“王公”指王允,“其无后”意为“没有后代”。解析强调文化背景(古人重后代),并指出“乎”表感叹(中考翻译题重语气还原)。

(三)内容理解解析

问题:总结主要内容,尽可能详细一些。

参考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太尉马日磾劝司徒王允不要杀蔡邕,但王允坚持处死蔡邕的事件。马日磾认为蔡邕是旷世奇才(“逸才”),罪小杀之会失人心;王允却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导致《史记》诽谤朝廷为例,担心蔡邕著史会损害幼主圣德和朝臣声誉。最终蔡邕被杀,马日磾预言王允“灭纪废典”将导致国家衰败。事件突显了忠臣与权臣的冲突,以及史书编撰的政治敏感性(共约70字)。

解析说明:总结需涵盖核心事件(蔡邕被杀)、人物观点(马日磾的劝阻和王允的坚持)、结局及主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整体感知文本”,解析指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时间(东汉)、人物(蔡邕、王允、马日磾)、冲突原因(史书编撰)。中考内容题重逻辑清晰。

(四)文化常识题解析

参考答案:太尉在汉代是掌管军队的最高武官,位列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负责军事调度和国防。

解析说明:结合文中注释,强调“太尉”的职责(掌兵权),并联系秦制(新课程注重文化传承)。解析指出马日磾作为太尉劝谏,体现其政治角色。

(五)思维拓展题解析

参考答案:王允杀蔡邕的动机是担心蔡邕撰写史书会像司马迁一样揭露朝廷弊端(“谤书流于后世”),尤其在国运衰弱时(“国祚中衰”),他认为奸臣在幼主身边会损害圣德和朝臣声誉。

解析说明:分析需基于文本(王允的原话),新课程标准倡导“批判性思维”。解析指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汉末动乱),指出动机的政治性(维护统治),而非个人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