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印撤员,多重因素下的战略调整与全球制造业变局

 94    |      2025-07-10 12:01

2025年7月,富士康数百名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从印度南部iPhone工厂撤回国内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一行动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调整,折射出全球制造但富士康离暴露了其“隐性成本”。印度工厂零部件高度依赖中国进口,高额运输费压缩利润空间;iPhone 15组装良率仅五成,卫生问题致产品退货,苹果被迫降价促销。基础设施短板更成“硬伤”:电力供应不稳,生产高峰期限电频发,民间偷电猖獗;物流效率低下,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

劳动力素质参差则是“软肋”:工人文盲率高、纪律性差,系统性排斥已婚妇女就业加剧用工荒。与中国工人技能熟练、纪律性强的优势相比,印度制造的“成本优势”在效率与质量面前显得苍白。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源于三大支柱:一是全球最完善的电子产业链,从零部件供应到物流配送形成高效闭环;二是政策与基建的强力支持,稳定的营商环境、成熟的电力和交通网络为大规模生产保驾护航;三是技术转移的“人才红利”,中国工程师的专业技能是苹果保留中国生产基地的核心原因。

富士康在印度部署中国工程师的初衷是培训本地员工、转移技术,但撤离导致这一进程延缓,长期或影响印度工厂产能提。苹果的“去风险化”计划遭遇现实困境:虽计划扩大在印度的iPhone生产,但印度工厂的质量问题迫使其将部分订单回流中国。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大陆厂商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富士康则采取“双线布局”:在印度扩建生产线(如组装iPhone 16 Pro/Pro Max),但步伐放缓;同时在中国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布局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领域,显示对中国市场的持续重视。

美国关税压力曾是推动制造业外迁的“推手”,但苹果认为在美生产不具可行性,仍依赖中国供应链。印度政府力推“印度制造”计划,但制造业占比停滞不前。富士康的撤离行动,折射出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仍面临供应链、基础设施和用工等多重挑战。短期来看,富士康或继续优化印度工厂管理,提升良率和效率,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长期而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产业链优势(如电池、电机)对富士康转型至关重要。

富士康在郑州的投资,正是看中中国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富士康的撤离行动,本质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应对成本、效率与风险的现实选择。中国制造的“综合优势”与印度制造的“成本潜力”形成微妙平衡,而地缘政治与产业链重构的博弈,将持续影响全球电子产业的布局逻辑。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谁能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效率,谁就能在全球制造业的版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