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7 日晚,针对网络流传的 “飞机起飞后砸向地面” 不实言论,春秋航空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涉事航班 9C7760 在滑行阶段发现机械故障,始终未离开地面,旅客已安全抵达上海虹桥机场。这一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源于部分自媒体对民航专业术语的混淆与刻意夸大。
一、事件真相的权威还原
根据春秋航空通报及多平台航班数据显示,涉事航班原计划 19:40 从兰州起飞,因流量控制调整至 20:50 出发。在滑行过程中,机组监测到临时机械故障,立即按照《民用航空安全运行手册》标准程序,将飞机滑回候机楼并安排旅客下机。值得注意的是,民航领域的 “滑行” 与 “起飞” 有严格区分 —— 滑行是飞机在地面依靠自身动力移动,而起飞需达到一定速度并完成离地动作。涉事航班在滑行阶段即完成故障处置,不存在网传的 “起飞离地后砸落” 情况。经全面检查,春秋航空第一时间调配替代飞机,该航班最终于 22:45 起飞,并于当日安全抵达目的地。
二、官方回应的三重澄清
技术逻辑的专业性春秋航空强调,飞机滑行阶段的机械故障属于地面处置范畴,与飞行安全无直接关联。根据民航局《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机组在发现异常后 2 分钟内完成应急响应,遵循 “零隐患上天” 原则,确保旅客生命安全。这一处置流程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安全标准完全一致。
服务保障的规范性除更换飞机外,春秋航空为受影响旅客提供了餐食、住宿及交通接驳服务,并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多渠道实时更新航班动态。针对延误造成的不便,公司已向全体旅客致歉,并表示将优化机械检查流程以降低类似事件概率。这一服务标准符合中国民航局《航班正常管理规定》的要求。
信息传播的严肃性公司声明特别指出,部分自媒体将滑行阶段的机械故障篡改为 “起飞后坠毁”,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正如《光明网》评论强调:“流量思维不应践踏事实底线,自媒体需承担社会责任”。春秋航空已委托律师团队对恶意传播不实信息的账号展开取证,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三、事件折射的行业启示
公众认知的专业性提升事件发酵过程中,不少网友通过 “飞常准”“航旅纵横” 等专业航空软件核对航班轨迹,发现雷达数据与网传描述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表明,随着民航知识的普及,公众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倒逼自媒体提升内容专业性。
民航应急处置的标准化从故障识别到旅客安置,春秋航空的应对展现了标准化流程的价值。根据中国民航局数据,2024 年国内航司因机械故障导致的航班备降 / 返航率为 0.023%,而此次事件的快速响应进一步验证了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正如《人民日报》此前评论:“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企业舆情应对的时效性春秋航空在事件曝光后 12 小时内完成情况核实并发布声明,这一速度符合民航局《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中 “重大事件需在 24 小时内通报” 的要求。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此次风波未对公司运营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再次警示航司需加强与公众的信息透明度。
四、最新动态与社会影响
截至 7 月 18 日,春秋航空股价报 54.03 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 0.73%,市场对事件的负面反应有限。涉事航班的机械故障原因仍在深度排查中,春秋航空表示将在 72 小时内公布详细调查报告。正如《新京报》评论:“在真相与谣言的赛跑中,专业与透明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这起事件最终或成为行业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公众沟通的典型案例,推动民航业在信息传播与安全管理上实现双提升。 #搜索话题7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