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5年,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等领导人逐渐步入晚年之际,有部分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介入军队事务。此类举动引发了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警觉。
在此情境下,老一辈的革命领袖十分挂念部队的状况。邓小平与叶剑英等人频繁沟通,共同商议派遣人员前往部队实地考察,以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形,进而作出相应决策。
在选定该职位人选之际,叶剑英元帅提出意见:“粟裕是个合适的人选。”
邓小平等人在听取叶帅的建议后,均表示赞同。因此,他们决定派遣粟裕前往华东地区进行一次考察,以了解部队的实际状况。
【听取了粟裕的汇报,邓小平连说两声好】
1975年初的一个一月日子,粟裕正在广州进行工作考察,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来电者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这次通话中,李先念转达了中央的一项指令,要求粟裕返回北京,参与即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次会议。
接到通知后,粟裕迅速采取行动,于1月5日抵达北京,并被任命为解放军代表团团长。会议期间,他安排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与邓小平到访代表团,与全体代表会面并发表指导意见。同时,粟裕也保持警觉,以防有人试图不正当干预代表团事务。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小插曲,但粟裕凭借智慧一一妥善解决。
大会圆满结束后,粟裕返回军事科学院继续其职务。此后,粟裕将军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对未来防御外敌入侵战争的研究上。
1975年2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作出决策,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机构,并任命粟裕为该常务机构的成员。自那时起,粟裕在接下来八年时间里,履行了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的职责。
在这个关键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军队整顿的重大议题,军委领导层因此异常忙碌,粟裕也毫无保留地专注于军委常委的各项职责。不久后,粟裕接到了叶剑英元帅的邀约,前往叶帅寓所,共同商议工作上的重要决策。
会面粟裕时,叶剑英心情愉悦,他用力与粟裕握手,随后示意其坐下。叶剑英开门见山地说:“我和邓小平同志商议后,决定派遣你前往华东地区。表面上,你的任务是调研南京军区的几个部队,但实际上,我们需要你深入考察,掌握部队的真实状况,明晰部队动态。此外,也请你顺便探望一些老同志,传达我们的问候。”
粟裕听闻叶帅的言辞后,立刻意识到此事的重大与紧迫,随即回应道:“我明白您的意思,此次前往华东,我必将确保任务达成。”
叶帅听闻后微微颔首,接着两人讨论起近期国内发生的若干事件,交流了彼此的观点。当粟裕打算离开时,叶剑英对他说道:“旅途中务必确保安全。”
4月18日上午,粟裕搭乘一列开往合肥的火车,自北京启程。与他同行的,除了秘书,还有军事科学院派出的一个六人干部调研小组。次日,粟裕一行顺利到达合肥,随即在第十二军开始进行调查与研究工作。
在宋佩璋的陪同下,十二军的领导粟裕了解到,当时省里正举行着地委书记的会议。于是,他提出一个想法:“我想借此契机,组织一场座谈会,直接聆听地委书记们对于军政、军民关系方面的看法与反馈。”
宋佩璋闻讯即刻部署行动,彼时,华东区域多位军队及地方领导人,均为粟裕大将军昔日麾下。在进行调查的同时,粟裕亦铭记此行的核心使命,利用契机与昔日部属进行深入交流,并向他们致以问候。岁月流转,多年后,众多人士忆及往昔,纷纷表示:
粟裕同志当时的叮嘱意义深远,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离开合肥之后,粟裕前往了南京。在南京军区,粟裕遇到了许多昔日的战友和部下,他与他们深入交流,掌握实际情况,并借此机会与他们交流问候。随后,粟裕前往苏北地区进行调查,在二十多天的行程中,他与多个地委和军分区的领导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在交流时,粟裕认真地表示:
苏北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在战争岁月里,民兵队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秉承了深厚的革命精神。当前,民兵工作的推进依旧需遵循既有的传统体系进行……
南京军区的一位副司令员,曾是粟裕将军的旧属,伴随粟裕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在并肩漫步的过程中,粟裕多次对他强调:“你目前负责军区的民兵管理工作,需保持思路清晰……”
六月上旬,粟裕到达上海。在上海逗留期间,粟裕外出次数极少,行事极为小心,同时要求随行人员时刻保持警觉。当粟裕与人讨论重要事务时,他会选择进入卫生间,并开启水龙头,以确保对话不被偷听。
完成实地调研后,粟裕充分掌握了部队现状,于是在6月14日返回北京。他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三份书面汇报材料,分别是:《南京军区若干单位调研概况》、《关于强化人武部门干部建设的若干建议》以及《连队建设若干问题的调研总结》。
回到北京,粟裕私下向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与邓小平口头汇报了自己的华东考察情况,他说明:“基层战斗单位情况稳固,外部势力难以渗透。”
粟裕向邓小平汇报后,邓小平简短回应,连道两声赞许。邓小平与叶剑英均认为粟裕所报告的内容意义重大,并全面支持其对相关问题的见解。同年的夏季,军委扩大会议召开,叶剑英和邓小平在发言中,融入了粟裕调研所得的资料与观点。
军委扩大会议落幕之后,经党中央与毛主席审核同意,组建了由叶剑英、聂荣臻、粟裕等成员构成的指导小组,旨在调整各大单位的领导架构。调整工作推进期间,粟裕全力赞同叶剑英的看法,同时提出了个人见解,这些建议随后被接纳。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粟裕难以入眠,整夜辗转反侧。悼念活动结束后不久,叶剑英邀请粟裕前往其住处,对他进行了一番嘱托。到了1976年10月6日,依靠叶剑英等资深革命家的周密策划,党的革命成就得以有效守护,国家与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稳定。
得知该消息,粟裕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他与家人一同欢庆,庆祝这一喜讯。
【叶剑英:粟裕是位好同志】
“四人帮”被粉碎后,国家迎来了持久稳定的曙光,粟裕的心境也随之转好。自1976年冬季开始,粟裕参与了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组织的一系列关键性会议。这些会议旨在统一高层领导的认识,进而稳固全国的局势。
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同一时期,粟裕也积极参与了军事外交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
1978年8月初至9月初期间,粟裕带领一个由18人组成的军事代表团前往朝鲜进行访问。这次访问距离他上次到朝鲜已有20年之久,上次是在1958年,他随同周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主要任务是商讨志愿军从朝鲜全面撤军的相关事宜。那次行程较为匆忙,粟裕未能详细参观朝鲜的军事防御设施。
面对全国新形势的发展,军委常委粟裕肩负重任,工作异常充实。在积极履行军委日常职责的同时,他将更多精力专注于研究和探索未来抵御外敌入侵战争的指挥规律及战术手段。
在此领域,粟裕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包括叶剑英在内的党中央成员的肯定。
1979年初,紧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粟裕大将响应军事学院的邀约,前往发表了一篇题为《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策略的若干问题》的演讲。在此次演讲中,粟裕强调了变革的必要性,指出面对新形势,军事思维、战略原则及具体作战手段均需进行深刻调整。
1980年下半年,由于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粟裕不得不入院接受医疗护理。在住院期间,他收到了党中央的邀请,参与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会议。但考虑到粟裕的身体状况,他未能亲自出席会议。尽管如此,他仍然通过其他方式提交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粟裕支持中央所定的决议撰写原则,即内容应“概括为主,避免琐碎”以及“充分阐述成绩,深刻剖析问题”。针对若干关键议题,粟裕大将亦发表了个人的见解。为了归纳战争指挥的宝贵经验,给后世留下有价值的参考,粟裕将军决定尽快着手编写回忆录。
在谈及回忆录的创作时,粟裕对妻子楚青表示:
你屡次提议让我记录下自己亲身参与的战役与战斗经历,而我始终未曾打算付诸笔端。经过深思熟虑,我现已决定改变主意,将这些往事诉诸文字,这或许是目前我能为党和国家贡献的绵薄之力。
着手撰写回忆录之际,粟裕将军展现了极高的严谨性,他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绝不虚夸自身经历。1984年春天,粟裕将军的病情有所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维清晰度与语言表达能力。
部分领导成员出于对粟裕健康状况的考虑,建议道:“鉴于你身体状况不佳,过度用脑不宜,或许可以先暂停回忆录的撰写工作。”然而,粟裕依然决定继续推进回忆录的编写。在他看来,这项工作同样是对党的一种贡献,他不愿错失这一为党服务的机会。
病情平稳之际,粟裕总会思索回忆录的相关内容,一旦想到重要点便随即笔记。鉴于当时的种种状况,粟裕大将着手撰写回忆录的过程极为不易,但他仍毅然决然地继续,旨在将自身珍贵的军事智慧传承给未来世代。
粟裕大将军亲自记录的往事集,最终定名为《粟裕军事历程回顾》。该书问世后,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广泛赞誉,人们对这位卓越军事家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粟裕大将军虽因病住院,无法继续日常工作,但他的思考并未因此受阻,反而频繁在脑海中构思着国家与军队的未来发展方向。遇到有人前来求教,粟裕总是秉持着热忱且负责的精神,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问,直至对方完全理解并感到满意。
1984年1月晚期,粟裕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尽管采取了多种救治措施,仍未能挽回,最终在2月5日下午4时33分逝世。叶剑英元帅在获悉粟裕去世的消息后,心情沉重,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与粟裕共事的片段,随后以略带颤抖的声音说:“粟裕是个优秀的同志。”
粟裕大将军去世后,其配偶楚青向党中央传达了粟裕生前的最后愿望:
我离世之后,请勿安排遗体告别或追悼活动。我期望我的骨灰能被撒在往昔战斗的场所,与那些已安息在那里的伙伴们相伴。
1984年4月1日至6月2日期间,粟裕的亲属及随行工作人员遵循其生前的遗志,在他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多处地点,播撒了他的骨灰。这一行动完成了这位毕生致力于中国人民与民族解放、国家安全及民众福祉的革命家简单而又伟大的愿望。
至今,粟裕大将军已离世39载,然而,他的精神依旧留存于众人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