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军起义后,毛主席对一位老熟人说:你去当党内军长

 152    |      2025-10-11 01:32

60军起义可不是个小动静,这事在当年可谓搅得风生水起。

起义之后,毛主席直接点名让一个老熟人出山,去当第五十军的“党内军长”。

这人是谁?

叶长庚。

你要问叶长庚是啥来头,那可有得说。

他跟许多普通人一样,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八岁给人放牛,十二岁出来讨生活,干的都是些抬不起来头的苦力活。

谁能料到,这样一个农家孩子,后来竟成了解放军的将军?

叶长庚原名叶樟根,浙江开化人。

说起来,他的出身,跟咱们身边好多普通人也差不多,家里没啥家底,自己靠力气混口饭吃。

1925年,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跟着部队一路往北伐,枪炮声一响,命也不值几个钱。

到了南京城下,他成了机枪手,打得还挺漂亮。

连长张志平一看,这小子有出息,直接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叶长庚,说好听点,有个“长庚星”照着,寓意能给队伍带来希望。

人这一生,总得遇点事,才能看出骨头硬不硬。

1929年十二月,部队被派到江西去对付红五军。

那时候叶长庚已经混成了机枪排排长,每天说话都带点底气。

一次执行搜索任务,他领着二十二名士兵,背着两挺重机枪,咋呼着就投奔了红军。

这一票干得漂亮,把红军高兴坏了,那可不是闹着玩儿,两挺重机枪在那个年月,简直是宝贝疙瘩。

红军见了他,立马让他当了机枪大队长,直接跨级提拔。

刚到红军那阵子,叶长庚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毕竟身份变了,心里头总觉得不是滋味。

可转念一想,命都交给队伍了,还怕啥?

彭德怀指挥战斗时,他跟着打头阵,干得风生水起。

立了几回功后,不到一年就升了红四师第二团团长。

1930年夏天,他入了党,心里那股劲头更足了。

1931年春天,部队在东固南罗家墟修工事,毛主席来了,专门视察二团。

毛主席背着手,问:“伙计们,最近咋样?”叶长庚站出来,心里直突突,他实话实说,把部队的情况讲了个明明白白。

毛主席还专门聊了文化学习,鼓励大家多识字,说“文化是武器,别小瞧了。”叶长庚心里热乎乎的,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是遇上贵人了。

二次反围剿打完,叶长庚又升了独立第十二师师长,后来成了红二十二师师长,跟着部队一路长征,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

抗日战争爆发,他被调到晋察冀,成了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带兵打仗,跟日伪军周旋,屡建战功。

至于黑龙江省军区司令那阵子,叶长庚可是下了狠劲,带队清剿土匪,一年多时间搞定三万多号土匪,百姓都说“这官当得中!”

说起六十军,大家伙都清楚,是滇军出身。

1946年春天,曾泽生带队进东北。

蒋介石啥脾气?

最不放心这帮非自己人的部队,三下五除二把六十军三个师拆开,归了新一军、东北长官部和新六军管着,曾泽生想调兵都没戏。

过了没多久,六十军一八四师驻鞍山、海城,突然被东北民主联军围住,五五一团很快就垮了。

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急得团团转,赶紧找杜聿明求援,蒋介石那头却拖拖拉拉,明说让新一军“慢着点”。

潘朔端又找曾泽生,曾泽生手头一兵都没有,干着急也白搭。

到最后,潘朔端一看没戏,果断带队在海城起义,甩手就干了。

潘朔端起义后,蒋介石对六十军更是看得死死的。

东北战场那会儿,国民党家底还算厚,曾泽生继续被安排干活。

可打着打着,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猛攻,六十军伤筋动骨,退到吉林。

卫立煌有令,大家赶紧撤到长春。

新七军家底厚,六十军吃了亏,存粮都见底了。

曾泽生找新七军要粮食,人家只扔给点粗粮,没几颗米。

新七军是蒋介石亲信,嘴硬气大,啥活都不抢着干,六十军士气一天不如一天。

到1948年秋天,曾泽生实在憋不住了,带着两万六千来号人起义,这下子,长春城里的局势才算有了转机。

起义之后,六十军被编成了四野第五十军。

曾泽生任军长,可惜老毛病犯了,关节炎把人折磨得够呛,领导的活基本干不成。

毛主席问罗荣桓:“给红军带来重机枪的那位排长现在在哪儿?”罗荣桓一听就明白,说:“叶长庚还在黑龙江呢!”毛主席拍板:“让他来,当党内军长!”罗荣桓立马打电报把叶长庚调到沈阳,见面就把主席的手令递给他,叶长庚看完,心里扑通扑通跳着,既激动又有点紧张。

罗荣桓拍拍他肩膀:“小叶,这回咱得靠你!”叶长庚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叶长庚到第五十军报到,把部队上下摸了个遍。

战士们刚从旧社会过来,心气都不一样,得慢慢磨合。

叶长庚没着急,先让大家开会,讨论“为啥咱得当解放军”,讲讲啥叫“人民军队”,再安排军事训练,干部队伍也得重新调整。

这一连串折腾下来,部队像个大锅,火候足了,兵心顺了,战斗力呼呼往上涨。

有人背后讲:“新军长,真是能把人心拢到一块!”

第五十军跟着四野南下,一路打到成都。

叶长庚后调到武汉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当运输部长,成天琢磨“粮食、弹药咋运得快”,和以前带兵打仗是两码事,可他干得也有滋有味。

后来又去江西军区当副司令,组织演习,查边防,哪样都不能落下。

有一年冬天,叶长庚站在边防线上,给新兵讲故事:“你们记住了,这边防线啊,就是咱家门口,家门口的事,马虎不得!”

1955年,叶长庚戴上了少将军衔,胸前一堆大红奖章,一级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全都有。

别说外人羡慕,连部队里的小兵都直挠头:“军长,您那奖章值钱吧?”叶长庚拍着他们的脑袋打趣:“值钱啥呀?值个心安理得。”

叶长庚从苦孩子一步步熬成将军,一生大小战役没少打,地方建设也出过大力气。

1986年春天,老叶在南昌安安稳稳地走了,享年八十三岁。

第五十军后来还一直是解放军的劲旅,继续完成各项大任务。

叶长庚其实挺平常,他的经历就像咱们身边的亲戚邻居,憨厚、实在、有点窝心,却又能顶天立地。

毛主席点名他来当“党内军长”,图的就是这股子骨气。

叶长庚这一辈子,既像一棵老树,扎在泥土里,经历风吹雨打,还结出好果子。

他带兵、管队伍,没花架子,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和战士。

你说,这样的人物,是不是比戏文里的还精彩?

大时代里,像叶长庚这样的人,真不少。

谁要说命运全靠天注定,那可真不见得。

本文就是要把正能量给传递出去,把社会的主流旋律给弘扬起来,可没带一点不良的引导哦。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立马进行改正或者删掉相关内容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