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游戏市场爆发:繁荣盛景还是暗藏危机?

 75    |      2025-10-10 18:59

游戏行业的火爆程度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今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高达1680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时用户规模也扩大到了约6.79亿人。值得注意的是,这还只是开始。随着政策放松、技术进步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展,游戏行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潜力。这个繁荣背后到底是“玫瑰园”还是“雷区”?这笔千亿级的财富到底能持续多久?它和普通投资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1680亿元的销售收入到底有多少?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十年总和的2倍,几乎足够买下上海所有住宅。但虽然游戏行业赚得盆满钵满,关于它的评价却呈现两极分化。一方认为,这是亚文化的主场,技术带动娱乐消费,未来增长无可限量;另一方却直言不讳地指出,游戏行业的发展建立在人民“沉迷游戏”与“氪金消费”上,可能威胁社会健康问题。究竟谁才是真相的代言人?我们还需挖得更深。

以“版号”政策为例,这是中国游戏市场的一个关键变量。过去几年,由于版号的审批严格甚至暂停,整个行业一度陷入停滞。然而在近两年,版号审批渐渐恢复常态,为大量优秀的国产游戏铺平了道路。从画面更新到玩法创新,消费者为这些“升级版”买单的欲望也变得更强。小李这样的普通玩家也发现自己对游戏的时间投入并没有显著增加,但每小时的消费却提高了很多,“一把装备500块,不买都不好意思出去打团。”

另AI技术的加入无疑是游戏行业的一辆加速列车。从角色配音到场景建模,AI让制作成本大幅降低,研发费用的比例从48%下降到29%,让公司有更多资金重新投入到创新之中。这不仅优化了游戏体验,也催生出不少热门游戏。国产游戏出海发展有了新突破,今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到95.01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1.07%。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游戏正逐步占据国际市场。这背后仍然有诸多隐忧,一个不确定性便可能导致黑天鹅事件,让整个行业灰飞烟灭。

虽然现在游戏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但仔细拆解其中利好,会发现背后暗流涌动。比如版号发放,“常态化”的状态真的稳定吗?这要考虑到政策变化的风险。如果监管部门认为某些游戏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版号发放再次收紧并不是不可能的结果。用户愿意在游戏上花费更多,是否会遇到瓶颈?毕竟游戏氪金行为不是无止境的,消费升级的空间终归是有限的。

同样需要警惕的是AI的短板问题。虽然在研发、配音、建模等方面AI表现突出,但它的应用有可能导致“创意滑坡”,自动化的流程化生产可能会让游戏变得公式化,缺少新奇感。另外,国产游戏虽然海外挣钱不少,但面临着文化差异、市场壁垒这些问题。比如部分国外用户可能会质疑中国式“氪金玩法”是否合理,甚至产生集体排斥心理。这些摩擦的存在,哪怕只是轻微,也可能直接让某些国产游戏前功尽弃。

就在大家以为风险开始浮现时,游戏行业的另一面却展现出了更惊人的突破。例如2023年爆火的一些国产游戏,打破了国内外玩家的固有认知。一部国产奇幻游戏不仅登上了海外排行榜,还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叙事”的典范。这样的反转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国产游戏的潜力。

投资者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从市盈率来纯游戏相关指数“动漫游戏”的估值虽高达47倍,但相比过去历史的波动却显得不贵;而“大传媒”类型的“SHS游戏传媒”虽然估值仅为27.8倍,却已接近历史高位。一个成长属性的强劲使得市场对它抱有更高期望,另一个却逐渐显现出“成熟后无增长”的危机。这种估值差异并非完全来自投资者情绪,而是转型中的行业属性本身让“表面的繁荣”和“颠覆的潜力”同时存在。

AI的整合在游戏行业中逐渐深入。相比刚推出时的浮躁式应用,现在的游戏逐步开始探索深度的玩法融合。从故事叙写到角色行为,AI开始扮演“创意助手”角色,而非“自动化工具”。或许它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新钥匙。

这场投资狂欢并非没有雷区。不要忘了,1680亿只是游戏行业的当下,未来的市场是否还能延续这个奇迹需要更多观察。比如新一代用户的游戏需求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单一,他们更看重游戏的文化属性。从“买装备”到“不买心灵上的妥协”,当玩家作为消费者对游戏的期望增长,游戏公司又是否能满足这种需求?

另外,一些游戏公司盲目扩张,引发了资本市场四处布局的问题。在今年,已有部分厂商因为估值泡沫过大被投资者们冷眼旁观。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个卡在行业咽喉里的难题。而AI,作为助力游戏行业的重要工具,也并非万能。它在某些时候仍然存在偏向单一化的问题,如何让创意和技术完美平衡,仍是无法绕开的坎。至于出海市场,看上去钱赚得不少,但跨文化的融合有许多障碍,哪怕是一个不满意的“差评”,都有可能导致玩家口碑急转直下。

游戏行业的繁荣的确让人瞠目结舌,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有人说,这是一场技术革命,但也有人说,它不过是资本追逐“虚拟黄金”的幻象罢了。版号政策今天看着稳定,明天是否还会这样?AI今天是助手,明天会不会变成负担?海外市场今天风光无限,但潜在的摩擦会否反噬?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对游戏ETF来说,选择合适的产品至关重要。一只走专业路线,另一只看传媒综合,各有优劣,但别盲目跟风。投资,归根结底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不是看涨跟买。那些盲目涌入的人,或许明白的不是游戏行业的“好”,而是自己缺乏入场时的冷静。

游戏行业真的不受政策随风摆动的影响吗?动漫游戏的高估值是否隐含了更大的风险?还是说投资者们只是相信这个行业会被一路抬到天上?你觉得这是技术加持的黄金年代,还是像泡沫一样破裂的前兆?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