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字楼林立的城市里,“假装上班”正从网络热梗变为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杭州、深圳等地悄然兴起的“假装上班公司”,每天只需30元,就能让你拥有一整天的“打工人体验”,享受工位、会议室,甚至模拟老板巡视、加班等“服务”。这看似荒诞的商业行为,背后却是当代人对工作与生活关系的深度反思,以及在职业转型期的迷茫与挣扎。
对自由职业者而言,“假装上班”是对抗“自由陷阱”的有力武器。在家办公,看似自由,实则容易陷入意志力瘫痪的困境。熬夜、拖延、被游戏娱乐诱惑,效率直线下降。而“假装上班公司”用物理空间重新构建生活秩序:早晚通勤、固定工位、周围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都在时刻提醒着“该干活了”。设计师小李就表示,在家工作干扰太多,咖啡馆成本高又吵闹,自习室太过安静不便交流,这里花30元就能享受工位、WiFi、会议室和沉浸式办公氛围,性价比极高,还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社交需求也是“假装上班”火爆的原因之一。自由职业者的日常常常是“每天说话对象只有外卖员”,孤独感如影随形。在“假装上班”的空间里,他们有机会和邻座讨论午餐、蹭同事零食,甚至组团打游戏,这些微小的社交互动填补了内心的社交空洞。“以前在家做自媒体,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人都快憋坏了。来这儿上班后,每天能和大家聊聊天,感觉生活都有烟火气了。”自媒体博主小王说道。
而对那些暂时失业或待业的人来说,“假装上班”则是维持体面的无奈之举。为了不让家人忧心,他们精心设计剧本,自带饭盒,假装跨城通勤,掐准时间在楼道等待下班,只为让家人相信自己仍在正常工作。“我失业后,不敢告诉父母,每天来这儿假装上班,至少心里没那么慌,也能有时间慢慢找工作。”失业的张先生这样说。
“假装上班公司”的兴起,是共享经济在职场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分配。运营方通过出租闲置工位获利,用户则以低价享受优质办公服务。然而,这一新兴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与争议。一方面,“假装上班”可能让部分人过度沉溺于虚假的职场氛围,逃避现实就业困境,拖延积极求职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可能利用这一模式提供虚假证明、代缴社保等违规服务,触碰法律红线。
“假装上班”现象的火爆,映射出当代职场人在面对职业不确定性时,对秩序、社交与尊严的渴望。它是时代无奈的镇痛剂,却绝非长久的解药。我们不能永远活在“假装”之中,而是要借助这一过渡空间,重新审视自身职业规划,提升技能,在清醒中寻找翻盘的机会。同时,社会也应给予失业者、自由职业者更多理解与支持,完善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转型期 ,让“假装上班”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迈向更好职业未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