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被欺负的时刻。古语有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常被欺。"但若总是被人欺负,真的只是因为性格软弱吗?曾国藩先生曾言:"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不争则已,争则必强。"为人处世,既要仁厚温和,也需懂得自我保护之道。今日,就让我们从曾国藩的智慧中,寻找那些能让人不再被欺的立威之术,学习如何在不失本心的情况下,让人不敢小看自己。
杨远山今年三十有五,在一家知名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者已有五年之久。他为人谦和有礼,待人接物总是笑脸相迎,从不与人争执。正因如此,不少同事都愿意与他共事。然而,好脾气也给杨远山带来了烦恼。
公司市场部副总监李刚,仗着自己是总经理的表弟,总喜欢在会议上打断杨远山的发言,有时甚至直接否定他的提案,而杨远山每次都只是笑笑,从不反驳。久而久之,不仅李刚,就连其他同事也开始对杨远山的意见不以为然。
一天午休时分,杨远山在公司附近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他的大学老师周教授。周教授是国学研究专家,尤其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颇有研究。见到杨远山面色憔悴,神情郁郁,周教授关切地问道:"远山,近来工作如何?看你似乎有心事?"
杨远山叹了口气,将自己在公司的处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周教授。
周教授沉思片刻,目光慈祥地看着杨远山:"远山啊,你的问题我大致明白了。你现在的处境,让我想起了曾国藩年轻时的经历。"
杨远山有些惊讶:"曾国藩?那位晚清名臣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吗?"
周教授点点头:"正是。曾国藩初入仕途时,也曾因为性格谦和而被同僚轻视。但后来,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立威之术',这才在官场中站稳脚跟,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杨远山顿时来了兴趣:"请老师指点。"
周教授微笑道:"曾国藩的立威之术,核心在于'刚柔并济'四个字。我今天就给你讲讲他用过的三招,或许对你的处境有所帮助。"
杨远山连忙点头,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周教授喝了口咖啡,缓缓道来:"第一招,叫做'慎择战场'。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说:'凡事当留余地,不可太尽。'意思是说,不是所有的争端都值得你去争辩。要学会分辨哪些事情必须坚持原则,哪些事情可以适当退让。"
杨远山若有所思:"老师的意思是,我不应该事事忍让,而是要有所取舍?"
"正是如此。"周教授点头道,"你总是被李刚打断发言,不是因为你的观点不好,而是因为你从不据理力争。在原则问题上,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曾国藩在湘军初创时期,面对各方质疑,他并非一味退让,而是在关键问题上据理力争,这才赢得了朝廷的信任。"
杨远山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忍让都是美德,过度的忍让反而会让人失去尊重。"
"第二招,叫做'以理服人'。"周教授继续道,"曾国藩曾言:'得理不在声高,有理自然人服。'真正的立威,不是靠嗓门大、脾气暴,而是靠有理有据的言论和行动。"
杨远山点头表示理解:"所以,当我需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应该用充分的理据来支持,而不是一味地退让或者激烈争辩?"
"没错。"周教授赞许地看着杨远山,"曾国藩每次与人辩论,都会先做足功课,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才据理力争。这样一来,即使是反对者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见解。你在公司里,也应该如此。"
杨远山若有所思地记下这些话。
"第三招,也是最重要的一招,叫做'知己知彼'。"周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曾国藩能成大器,不仅因为他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因为他善于观察他人。他会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这一点我确实做得不够。"杨远山承认道,"我总是用同一种方式对待所有人,从不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
"比如这个李刚,"周教授分析道,"从你的描述来看,他仗着背景强势,喜欢在公开场合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对这种人,你就不能一味忍让,而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反击,让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但这种反击必须有理有据,不能流于情绪化。"
杨远山恍然大悟:"老师说得对,我一直以为忍让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却忽略了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对待方式。"
周教授微笑着补充道:"曾国藩在《家书》中还提到过一个重要观点:'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意思是说,为人处世不可傲慢无礼,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远山,你的问题不是性格太好,而是缺少了应有的傲骨。"
杨远山认真地点头:"老师,我明白了。我需要学会在关键时刻坚持自己的原则,用理据说服他人,同时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还有一点,"周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曾国藩还特别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说,真正的威严不是靠外在表现,而是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实力。你平时也应该多充实自己,提升专业能力和领导才能,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杨远山感激地看着周教授:"老师,您今天的指点对我帮助很大。我会按照您说的去做。"
周教授欣慰地点点头:"记住,立威不是为了压制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臣,就是因为他既有仁厚之心,又有刚毅之骨。"
告别了周教授,杨远山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公司。他决定从明天开始,就尝试运用曾国藩的这三招立威之术。
第二天,公司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季度策划会议。杨远山精心准备了一份市场分析报告,内容详实,论据充分。当他开始发言时,果然,李刚又一次打断了他。
"杨经理,你这个分析太过理想化了,根本不切实际。"李刚一如既往地用居高临下的语气说道。
往常的杨远山可能会笑笑不语,但今天,他想起了周教授的话,深吸一口气,决定实践第一招"慎择战场"。
"李总监,请问您能具体指出我的分析中哪些数据或结论不切实际吗?"杨远山语气平和但坚定地问道。
李刚显然没料到杨远山会这样回应,一时语塞:"呃...就是整体感觉太理想化了。"
杨远山微笑着拿出一叠资料:"我这里有过去三个季度的市场数据和竞品分析,每一个结论都有数据支持。如果您有不同见解,我很乐意听取,但希望也能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这就是第二招"以理服人"。杨远山不卑不亢,用充分的事实和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杨远山的转变。李刚脸色有些难看,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只能含糊地说:"我会再看看你的数据。"
杨远山点点头,继续他的发言。这一次,没有人打断他,大家都认真地听着他的分析。
会议结束后,市场部经理王丽主动走到杨远山身边:"杨经理,今天你的表现很出色,分析很到位,我想和你进一步讨论几个市场策略。"
杨远山心中暗喜,第一次尝试立威之术,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要真正赢得尊重,还需要持续的努力。
接下来的几天,杨远山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公司里不同同事的性格特点,这是第三招"知己知彼"的实践。他发现,除了李刚这样的强势人物外,公司里还有不少性格各异的同事。
比如财务部的张经理,性格严谨,喜欢看到详尽的数据;人事部的赵主管则更注重人情关系,喜欢私下沟通;技术部的吴工程师则是典型的直率派,只认技术不认人。
杨远山开始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与张经理交流时,他会准备充分的数据和预算明细;与赵主管打交道时,他会先寒暄家常,建立感情;而与吴工程师讨论问题时,他则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
这种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让杨远山在公司各部门的合作中逐渐得心应手。他的提案通过率明显提高,同事们也越来越重视他的意见。
一个月后,公司要竞标一个重要客户的项目。总经理决定由杨远山和李刚共同负责方案准备工作。这对杨远山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第一次会议上,李刚依旧想主导一切:"杨经理,你负责准备一些基础资料就行,方案的核心部分由我来做。"
杨远山沉着地回应:"李总监,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分工,各自发挥所长。根据我对这个客户的了解,他们特别注重创新营销策略,这正是我的专长领域。而您在品牌建设方面有丰富经验,不如您负责品牌策略部分,我负责创新营销部分,然后我们再整合成完整方案。"
李刚皱了皱眉,但杨远山的提议合情合理,他也找不到理由反对:"好吧,就按你说的分工。"
杨远山立刻投入工作,他不仅仔细研究了客户的需求,还深入分析了客户所在行业的最新趋势和竞争对手的策略。三天后,他拿出了一份详尽的创新营销方案,其中包含了几个独特的创意点,这些都是基于他对市场的深入了解。
当李刚看到杨远山的方案时,明显有些惊讶:"这些创意...确实很有新意。"
杨远山谦虚地说:"这都是基于我们团队前期的市场调研,我只是把数据转化为了具体策略。"
接下来,他们开始整合各自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杨远山展现出了极强的协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他既尊重李刚的意见,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整个过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最终的方案融合了两人的长处,比单独一人完成的要全面得多。总经理对最终方案非常满意,决定由杨远山作为主讲人向客户进行展示。
竞标当天,杨远山沉着冷静,充分展示了方案的优势。客户对杨远山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印象深刻,当场表示了合作意向。
回到公司后,总经理当着所有人的面表扬了杨远山:"这次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杨经理功不可没。他不仅提供了创新的营销策略,还出色地完成了方案展示。"
即使是李刚,也不得不承认杨远山的能力:"杨经理确实准备得很充分,我们能合作很愉快。"
这一刻,杨远山感受到了真正的尊重。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赢得了这个项目,更是因为他展现出了专业能力和处事智慧。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一周后,公司内部开始讨论项目的具体执行方案。李刚再次试图主导一切,甚至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公开质疑杨远山提出的几个关键点。
"杨经理,你的这些执行点虽然创新,但风险太大,我认为应该采用更稳妥的方案。"李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杨远山面对李刚的挑战,并没有急于反驳。他想起了曾国藩的一句话:"不动心为第一等功夫。"此时的杨远山,内心已经不再为李刚的言语所动摇。他深知,真正的立威不是靠争锋相对,而是靠实力和智慧。于是,他决定运用曾国藩的"明辨而后动"之道,先让对方充分表达,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最终以实力服人。
杨远山平静地看着李刚,微微一笑:"李总监的顾虑很有道理,任何创新都伴随着风险。不过,我已经为这些风险点准备了详细的应对方案。"
说着,杨远山打开了他的平板电脑,调出一份文档:"这是我整理的风险评估表,包括了每个创新点可能面临的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大家可以一起看看,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我非常欢迎。"
会议室里的同事们都被杨远山的充分准备所震撼。他们开始认真研读风险评估表,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李刚显然没料到杨远山会如此全面地考虑问题,一时间有些语塞。但作为副总监,他不愿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于是挑出了其中一个小问题:"这第三点的风险评估太过乐观了,实际执行中肯定会遇到更多阻力。"
杨远山不慌不忙:"李总监的观察很敏锐。确实,这一点的风险评估可能还不够全面。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尤其是李总监这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这一招既肯定了李刚的专业性,又巧妙地将球踢回给他,要求他提供建设性意见而非简单批评。李刚被这种既尊重又挑战的态度弄得有些措手不及,只能模糊地提了几点建议。
杨远山认真记下,表示会吸收这些意见完善方案。会议结束后,市场部经理王丽悄悄对杨远山说:"远山,你今天处理得太漂亮了,既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又给了李总监面子。"
杨远山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准备工作。其实李总监的很多意见也很有价值,我会认真考虑的。"
王丽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变了,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了。"
杨远山微笑不语,心中却清楚,这种变化正是源自周教授教给他的曾国藩立威之术。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远山继续将这三招立威之术运用到工作中。他不再事事忍让,而是学会了"慎择战场",在原则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每次发表意见都有充分的依据,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他也更加注重观察同事们的性格特点,做到"知己知彼",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不知不觉中,杨远山在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事们开始主动征求他的意见,甚至连李刚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随意打断他的发言。
三个月后,公司决定设立一个新的项目部,负责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总经理在管理层会议上宣布:"经过慎重考虑,公司决定由杨远山担任新项目部的负责人。杨经理近期的工作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能力和潜力。"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尤其是李刚,他一直认为自己才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会议结束后,李刚拦住了杨远山:"杨经理,恭喜你获得新职位。不过,我很好奇,你是怎么说服总经理的?"
杨远山平静地回答:"我没有特意去说服任何人,只是尽我所能做好每一项工作,用结果说话。"
李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第一次,杨远山在他眼中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打断的软弱同事,而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
第二天,杨远山特意去拜访了周教授,向他汇报了这几个月的变化。
周教授听完后,欣慰地说:"远山,你能有今天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掌握了立威之术,更重要的是你保持了本心。曾国藩曾说:'居官守则,以廉为首;持身涉世,以诚为先。'你之所以能赢得尊重,是因为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保持了诚信和正直。"
杨远山感激地说:"老师,如果没有您的指点,我可能还是那个被人忽视的杨远山。"
周教授摇摇头:"不,远山,改变你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我只是给了你一面镜子,让你看清了自己的潜力。曾国藩的立威之术,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的方法,它帮助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
杨远山若有所思:"老师,我明白了。立威不是为了压制他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正是如此。"周教授点头道,"而且,你也要记住,真正的立威不是让别人怕你,而是让别人敬你。这种敬重来自于你的能力、品格和处事方式。"
杨远山恍然大悟:"就像曾国藩所说的'威者,立于自重,不求人畏'。"
"没错!"周教授高兴地说,"你已经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精髓。"
回到公司后,杨远山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团队。让他意外的是,李刚主动找到他,表示希望能加入新项目部。
"杨经理,我承认以前对你有些偏见,但这几个月来,你的表现让我很佩服。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加入你的团队,一起开拓新业务。"李刚诚恳地说。
杨远山心中涌起一丝喜悦,但他并没有立即答应:"李总监的能力我一直很认可,但加入我的团队意味着你要放弃现在的职位,你确定吗?"
李刚坚定地点头:"我已经考虑清楚了。现在的职位虽然听起来光鲜,但缺乏挑战和成长空间。我相信在你的领导下,新项目部会有更大的发展。"
杨远山沉思片刻,然后伸出手:"欢迎加入。不过我要提前说明,在我的团队里,没有特权,只有能力和贡献才是评判标准。"
李刚握住杨远山的手:"这正是我期望的工作环境。"
就这样,曾经的"欺压者"成为了杨远山的得力助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共同努力,使新项目部迅速成为公司的明星部门。
会后,杨远山再次拜访了周教授,汇报了这一年的发展。
周教授听完后,欣慰地说:"远山,你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立威',达到了曾国藩所推崇的'立德'境界。立威是让人不敢小看你,立德则是让人发自内心地尊重你。"
杨远山感慨道:"老师,这一年来,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威,而是来自于个人的品格和能力。曾国藩的立威之术,教会了我如何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周教授点头微笑:"记住,处世之道如同太极,刚柔并济,张弛有度。过刚则折,过柔则被欺。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智慧。"
杨远山恭敬地点头:"老师的教诲,我会铭记于心。"
离开周教授的住所,杨远山在回家的路上思考着自己的变化。一年前,他还是那个总被人忽视、意见被随意否定的中层管理者;而现在,他已经成为公司里备受尊重的部门负责人,甚至连曾经的"欺压者"李刚也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他学习并实践了曾国藩的立威之术:慎择战场,以理服人,知己知彼。这三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杨远山明白,真正的立威不是靠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能力和处事方式赢得他人的尊重。正如曾国藩所言:"威不在厉,而在有常;德不在大,而在有恒。"
如今的杨远山,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老好人",但他也没有变成一个锋芒毕露的"强势人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在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在处事方式上灵活多变,在待人接物上真诚有礼。
他想起周教授最后的那句话:"处世之道如同太极,刚柔并济,张弛有度。"这或许就是曾国藩立威之术的精髓所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被轻视、被欺负的时刻。但正如杨远山的经历所证明的,这不一定是性格问题,而可能是处世策略的问题。学习曾国藩的立威之术,掌握"慎择战场、以理服人、知己知彼"这三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立威之道,让他人不敢小看自己,同时也不失本心和原则。
人生在世,立身不可不刚,处事不可不柔。明白何时该刚,何时该柔,方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