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热到头了?子公司紧急减产,海南发展扛不住了?

 141    |      2025-08-05 08:58

来源:倪卫涛

光伏行业这两年有多火?村口大妈都知道“装太阳能板能赚钱”,上市公司更是扎堆往里冲,恨不得把生产线直接架到太阳上。可就在这热火朝天的节骨眼上,海南发展突然给行业浇了一盆冰水——旗下光伏玻璃主力子公司海控三鑫,宣布停掉550吨窑炉和5条深加工线,只留2条线靠外购原片勉强维持。这操作看得人一脸懵:说好的“光伏黄金时代”呢?怎么海南这家企业先扛不住了?

别急着骂“企业不行”,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表面上看是海控三鑫减产,背后藏着的却是整个光伏玻璃行业的“生死劫”,甚至可能是新能源赛道的一次大洗牌。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为什么偏偏是海南发展?光伏玻璃到底凉了没?这事儿对咱们普通人又有啥影响?

一、停窑=认输?海控三鑫的“无奈之选”

先给不了解行业的朋友科普下:光伏玻璃不是普通玻璃,是太阳能板最核心的组件之一,相当于光伏板的“钢化膜”,既要透光率高,又要抗摔耐晒。而生产这玩意儿的窑炉,一旦点火就不能随便停——就像你家炖肉的砂锅,关火再开容易裂,重启成本高得吓人。海控三鑫敢停掉550吨的大窑炉,要么是真没钱了,要么是行业实在太惨了。

翻开海南发展的财报,答案呼之欲出。2024年公司光伏玻璃业务营收同比降了18%,毛利率直接从25%跌到12%,几乎腰斩。为啥?产能过剩闹的。前两年光伏装机量井喷,全国光伏玻璃企业像打了鸡血一样扩产,2023年全国产能同比暴涨40%,可需求增速才25%。供大于求的结果就是:价格暴跌。2024年初光伏玻璃原片价格还在24元/平方米,到年底直接跌到16元,比矿泉水还便宜。

海控三鑫本来就没啥成本优势。海南这地方,电力、天然气价格比内地高一大截,原材料石英砂还得从外地运,生产成本比行业龙头信义光能、福莱特高至少15%。别人卖16元还能赚点,它卖16元就是亏现金流。这时候不停窑,难道等着把公司烧穿?

更要命的是,停窑后留的2条线还得外购原片。这相当于自家厨房不做菜了,跑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加工,利润空间被再砍一刀。要是外购原片价格上涨,或者供应商卡脖子,这两条线能不能活下去都是问题。海南发展这步棋,看似断臂求生,实则被逼到了墙角。

二、光伏玻璃:从“印钞机”到“赔钱货”的魔幻两年

谁能想到,两年前还被疯抢的光伏玻璃,现在成了“烫手山芋”?2022年那会儿,光伏玻璃可是妥妥的“硬通货”。由于上游石英砂涨价,叠加下游组件厂扩产,光伏玻璃原片价格一度飙到32元/平方米,毛利率超过30%。当时行业流传一句话:“只要有窑炉,躺着都能赚钱。”

于是乎,资本开始狂欢。国企、民企、甚至搞房地产的都跑来跨界,海南发展也是这时候加码海控三鑫的。2023年海控三鑫刚投了20亿扩建生产线,想着大干一场,结果赶上了行业“急转弯”。这就好比你刚贷款买了辆跑车,结果油价涨到20块一升,开得起吗?

现在的光伏玻璃行业,已经卷成了“价格战修罗场”。龙头企业为了抢订单,带头降价;中小厂要么跟着降,要么被淘汰。2024年全国有12家光伏玻璃企业停窑,总产能超过3000吨/日。海控三鑫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更讽刺的是,光伏组件厂还在疯狂扩产,2025年全球组件产能预计突破1.2TW,对应光伏玻璃需求至少30亿平方米。可为啥玻璃还卖不出去?因为组件厂也在压价!一边是上游玻璃降价,一边是下游组件砍价,夹在中间的玻璃厂活生生被“两头吃”。海控三鑫停窑,说白了就是:“我不玩了,你们卷吧!”

三、海南发展的“光伏梦”:从“香饽饽”到“拖油瓶”

海南发展当初为啥要搞光伏玻璃?答案很简单:政策风口+业绩焦虑。作为海南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海南发展主业是幕墙工程,听着挺高大上,实则利润率低得可怜,2022年幕墙业务毛利率才8%。眼瞅着新能源火出圈,公司自然想抱大腿。

海控三鑫成了“救命稻草”。2023年公司砸了40亿给海控三鑫扩产,号称要打造“华南最大光伏玻璃基地”。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海南这地方发展光伏玻璃,先天不足:

成本高:海南电价0.8元/度,比江苏、安徽高30%,而光伏玻璃是“电老虎”,每吨耗电超过1.2万度,光电费就比对手多花2000块。物流坑:海南四面环海,原材料石英砂得从广东、福建运,产品运出去又得走海运,物流成本比内地企业高15%-20%。技术弱:海控三鑫的窑炉还是老式的550吨级,而行业龙头已经用上1200吨的超大型窑炉,能耗低、效率高,成本甩它一条街。

拿着一手烂牌,还想在光伏赛道赢钱?海南发展这波操作,像极了不会游泳的人看到别人溺水,还非要跳下去救人,结果把自己也拖进了水里。2024年海控三鑫净亏损2.3亿,直接拖累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降了45%。现在停窑减产,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及时止损”。

四、光伏行业“冰火两重天”:有人狂欢,有人跑路

别看海控三鑫惨,光伏行业现在是典型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组件厂、逆变器厂赚得盆满钵满,2024年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净利润同比增幅都超过50%;另一边是上游的硅料、玻璃、胶膜企业哭爹喊娘,价格跌成“白菜价”。

这背后的逻辑,说白了就是“产业链利润转移”。前两年硅料涨价,钱被硅料厂赚了;2023年硅料降价,组件厂开始压价抢市场,把利润从上游挤了出来。光伏玻璃作为“中间品”,既没硅料的稀缺性,又没组件的品牌溢价,自然成了被收割的对象。

更扎心的是,这种“冰火两重天”可能还要持续很久。现在全国光伏玻璃产能超过6000吨/日,而需求才4500吨/日,过剩产能至少1500吨/日。按照这个趋势,2025年至少有30%的中小玻璃厂要被淘汰。海控三鑫现在停窑,说不定还能保住一条命;要是硬扛,可能连母公司海南发展都得被拖垮。

五、普通人该警惕什么?新能源赛道不是“提款机”

海控三鑫停窑这事,给所有追风口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了个醒:新能源不是“永动机”,任何行业都逃不过“扩产-过剩-洗牌”的周期律。

对企业来说,盲目跟风死得快。前两年多少企业砸钱扩产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现在呢?光伏玻璃、锂电池材料价格暴跌,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裁员、停产。海南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成本优势、技术壁垒,光靠“蹭热点”是走不远的。

对投资者来说,别被“政策利好”冲昏头。光伏行业确实是国家支持的赛道,但这不代表每个企业都能赚钱。选公司得看真本事:成本是不是比别人低?技术是不是比别人强?管理层是不是靠谱?像海控三鑫这种成本高、产能落后的企业,就算顶着“海南”“光伏”的光环,该跌还是会跌。

对普通人来说,别轻信“新能源稳赚不赔”的神话。村口装太阳能板确实能赚钱,但那是因为有国家补贴;企业搞新能源,可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旦行业变脸,亏起来比谁都快。

结语:光伏玻璃的“寒冬”,才刚刚开始?

海控三鑫停窑减产,不是结束,而是光伏玻璃行业大洗牌的开始。接下来,会有更多高成本、低效率的产能被淘汰,龙头企业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垄断市场。等到产能出清、价格企稳,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至于海南发展,是该好好想想:到底是把光伏玻璃当“副业”止损,还是彻底剥离这个“拖油瓶”,回归幕墙主业?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在风口起飞,能在寒冬活下来的,才是真本事。

最后问一句:如果你是海南发展的老板,现在会继续扛着光伏玻璃业务,还是及时止损?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