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后裔回国捐资18亿,欲索回孟小冬旧居却遭每户百万要价

 53    |      2025-10-11 02:12

杜维善是上海著名人物杜月笙的小儿子,1991年,他终于有机会回到上海。

在参观上海博物馆时,杜维善突然说道:“改天我会带来一些古钱币给你们!”

从这年起,杜维善陆续捐出了四千多枚古钱币。他的慷慨行为帮助现代学者更好地了解古钱币和古代历史,大大推动了行业发展。

杜维善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杜月笙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逆袭的传奇。

从水果店的小帮手成长为上海的大人物,杜月笙的故事就是个普通人翻盘的传奇。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他和几位太太之间的故事也常被人谈论。杜月笙一生娶过五个太太,其中四太太姚玉兰为他生下了第七个儿子杜维善。

姚玉兰是当时有名的戏曲演员,嫁入杜家后,她的生活如同飞鸟归巢,一下子变得光彩照人,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不过,没过多久,国内的环境不再适合杜月笙的发展,于是杜月笙带着姚玉兰、杜维善以及其他太太和孩子们去了香港避难。

杜月笙逃到香港后,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从1951年开始,他经常突然昏迷。他明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趁着还能清醒,便把秘书胡叙五叫了过来。

杜月笙在江湖上混了多年,交了不少朋友,但也惹了不少麻烦。因为历史上的问题,杜月笙不敢回到大陆,他对蒋介石的不信任让他放弃了前往台湾的打算。

如果他离开了,自己确实会轻松一些。但他的妻子和孩子该怎么办呢?

1951年8月,杜月笙在胡叙五面前,口头宣布了自己的遗产分配。他让女儿从保险柜里拿出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各种欠条。别小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纸条,实际上,这些欠条加起来的金额高达数亿美元。

大火烧毁了这些欠条,杜月笙告诉儿女们,不要再去追债。做完这一切,杜月笙又拿出了10万美元。每个老婆各分到一万美元,每个儿子也各分到一万美元,未出嫁的女儿可以拿走六千,已经出嫁的女儿则可以获得四千。

没人清楚杜月笙临终前是否有遗憾,1951年8月16日,他还是离开了人世。谁能想到,曾经在上海呼风唤雨的杜月笙,去世后连一块墓地都买不起呢?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香港的地价太高,姚玉兰只好放弃在香港安葬他的想法,最终将杜月笙安葬在了台湾。

杜月笙尝尽了不识字的辛苦,所以他非常重视学习。他在世时常常提醒孩子们,自己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没有读书的机会,希望他们能珍惜上学的机会。

杜月笙平时特别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问问孩子们的成绩。要是谁考得好,他就会奖励50块钱作为鼓励。有一次,杜月笙的儿子杜维藩考试前突然不想去了,偷偷溜走了。杜月笙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当场给了杜维藩两巴掌。

杜维善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明白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在台湾完成了中学的学习,之后去了澳大利亚继续深造地质学。

在国外生活挺不容易的,头两年杜维善一心扑在学习上,没有打算出去打工。可是到了第三年,家里的情况越来越差,他只好边读书边找活儿干。

杜维善为了赚钱,曾经在银矿当过矿工,有时候也会接点画图的零活,后来他的大部分生活费就是靠这些来的。

学者杜维善回乡探亲慷慨捐赠古钱币

杜维善在澳大利亚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这段经历让他变得更加成熟。学成归来后,他在台湾的石油公司和矿业研究所工作,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逐步晋升到了“副部长”的职位。

“人多的地方就有复杂的关系”,工作经验越丰富,工作中遇到的明争暗斗也就越多。杜维善因为忍受不了这种不好的风气,最终选择了辞职,转而投身商界。

杜维善不是第一次涉足商业。早在澳大利亚求学期间,他就发现澳大利亚的牛肉品质很好,价格也便宜。他靠低价在澳大利亚买牛肉运回台湾贩卖,曾经小赚一笔。

1978年,杜维善抓住改革的机遇,成为当时让人刮目相看的商人。他擅长经商,虽然过去有一段不算富裕的日子,但后来生活变得不再拮据。因此,他发展出了新的爱好,其中收藏古钱币是他最用心的爱好之一。

20世纪60年代中期,杜维善开始研究古钱币。为了更好地研究古钱币,杜维善经常和当时台湾的著名收藏家交流。通过深入研究古钱币,杜维善在古钱币领域逐渐获得了名气。

199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国家充满了活力。杜维善久别家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于是他带着妻子谭端言一起乘坐飞机回到了上海。

这么多年过去了,上海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在走完所有亲戚家后,杜维善心里想着去博物馆逛逛。

杜维善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受到了馆长的热情欢迎。由于他对古代钱币很有研究,所以特别想去钱币展厅看看。

杜维善刚走进古钱币馆,一眼就看见了被精心放在展览柜里的古钱币。馆长看到杜维善正盯着这枚古钱币,脸上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馆长很骄傲地说,这枚古钱币可是上海博物馆的宝贝中的宝贝。它来自古波斯的萨珊王朝,价值无法估量,所以它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文物。

馆长的话里充满了得意,但杜维善并没有像馆长预期的那样感到惊讶。杜维善随后说的话才真正让馆长吃惊得目瞪口呆。

杜维善对馆长说:“实话实说,我家有一些这样的钱币,如果博物馆需要的话,我愿意捐出一些。”

杜维善是著名的古钱币爱好者,手头有不少古老的硬币。然而,对于一个以研究古钱币为乐的人来说,舍得拿出这些珍贵藏品吗?后来,杜维善通过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从1991年开始,杜维善就多次向上海博物馆捐献古钱币。他的学生董存发说,杜维善一共捐了4000多枚古钱币,有两千多种。这些钱币的总价值高达18亿。

杜维善做了一件大好事,推动了我国古文物研究的进步。他让我国在古钱币研究方面更上一层楼。后来,杜维善亲自培养了学生,为上海博物馆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正是因为这些努力,上海博物馆在丝路古国钱币收藏方面才有了权威的地位。

为了表彰杜维善的贡献,上海博物馆特别设立了“杜维善谭端言旧藏丝路古币专室”,以展示他和他的妻子谭端言收藏的珍贵古币。

三、杜维善和他的魂牵梦绕的四合院

杜月笙临终时,只分发了身边有限的财产。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杜月笙曾经是个大人物,难道他就这么点家底吗?其实,他在上海和北京等地还有很多房产。只是他去世得太突然,没有时间把这些不动产卖掉,所以这些房产只好原封不动地留在那里。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杜月笙的这些房产,按照规定要先收归国有,再由相关部门分配给那些无家可归的贫困百姓。

这些昂贵的房产已经不属于杜月笙了,但当时为了面子,杜月笙还是把这套位于北京的四合院分给了儿子杜维善和他的姐姐。

这座四合院以前是杜月笙的第四位妻子孟小冬的家,孟小冬后来四处漂泊,最后在台湾定居了。

北京的那个四合院,尽管常被人说是“孟小冬的旧居”,但实际上现在已经跟她没什么关联了。

杜维善回到国内后,心里一直惦记着父亲遗嘱里提到的那套四合院。他想,按照遗嘱的安排,这四合院里应该有他的一份吧,这事儿没什么悬念,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怀揣着这样的念头,杜维善按响了四合院的门铃。

这套四合院经历了许多变化,现在已经不是孟小冬一个人的家了,取而代之的是二十多户人家,住着几十口人。

杜维善声称这房子是他的,但没人相信。为了处理这件事,他还特意去找了政府,希望能得到帮助。

政府也觉得棘手,最后决定让杜维善去跟住户们商量,他们自己不好直接干涉。

杜维善多次与这些居民沟通,但大多没有结果。后来居民们终于同意谈,但条件十分苛刻,他们统一表示,如果我们要搬走,每户必须得到几百万的补偿,不然就没得谈。

杜维善在商界打拼多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要拿出可能高达数亿元的赔偿款,仍然让他感到压力山大。

四合院的居民们对这个数字死活不松口,没办法,杜维善只好扫兴离开。这时他才明白,这座四合院已经不再是杜家的了。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很有特色的建筑,一提到它们,大家就会想到老北京的生活。在这条条窄巷中,发生过无数的故事,但随着时光流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北京的四合院看起来都差不多,但为什么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在小巷里穿行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出了很多名人。

这套四合院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曾是孟小冬的家。

孟小冬是旧时代非常有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几种,孟小冬特别擅长扮演“生角”。

如果孟小冬只有业务能力出色,她的名气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大。孟小冬的恋情为她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光彩。

孟小冬年轻时有一段恋情,对方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

孟小冬和梅兰芳在演艺事业上有很多精彩的合作,两人不仅在工作上配合默契,还因这段缘分逐渐发展成了让人羡慕的一对恋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大家传为佳话。

后来他们还是分开了,孟小冬成了上海大佬杜月笙的夫人。

孟小冬这个名字,因为梅兰芳和杜月笙的出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她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两位传奇人物都对她念念不忘?很多人对孟小冬的故事充满了好奇,甚至她曾经住过的地方,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吸引着无数人前去探寻。

假如把孟小冬所在的圈子比作娱乐圈,她肯定是一位当红明星。明星总是有很多忠实的粉丝,现在也有不少人对孟小冬狂热痴迷,甚至愿意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她的旧居。

这位粉丝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名字,所以大家更喜欢叫她“花映红”。

2005年,花映红拿出一大笔钱买下了孟小冬的老宅,并且投入了不少资金来翻新这个有点破旧的四合院。为了纪念孟小冬,花映红还在那里办了一个私人展览,让很多对孟小冬感兴趣的人都能来参观,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4、故事的结尾

评价杜月笙这个人不容易,他虽曾欺压民众,但在动荡的时代里,他从不否认自己的中国身份。由于出身贫困,他特别重视教育后代,教导他们要爱国和努力学习。

杜维善接过了父亲的使命,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他在做生意方面很有才能,还大力促进了我国古代钱币的研究和发展。

2020年3月7日,杜维善在温哥华与世长辞,虽然他的生命故事画上句号,但他的精彩人生,仍然通过文字或视频的形式,留在了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