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集大剧!中宣部力挺、广电总局重点剧,马上开播!

 112    |      2025-10-10 23:56

唐朝鼎盛时期,中国人口高达9000万,可到了宋朝初年,竟然只剩下3200万,短短几十年,5800万人凭空消失! 这可不是什么天灾科幻,而是真实发生在五代十国的历史惨剧。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而一部刚刚杀青的51集历史大戏《太平年》,偏偏要揭开这个被教科书轻描淡写写过的血腥时代。 你敢看吗?

这几年古装剧满天飞,可大部分都是仙侠玄幻或者架空恋爱,真正讲历史的正经剧几乎绝迹了。 很多人小时候看《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认识历史人物,现在电视上却只剩宫斗和甜宠。 没想到,突然冒出一部《太平年》,标签上写着“中宣部专项支持”“广电总局重大题材”,架势堪比当年《大秦帝国》。 这戏到底什么来头?

《太平年》的故事背景放在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也就是唐朝灭亡后那团乱麻似的时期。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后梁,中国进入五代更迭、十国割据的混乱局面。 中原政权像走马灯一样换,今天姓李明天姓赵,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剧组为了还原这段历史,光是筹备就花了五年,剧本打磨三年,导演杨磊带着团队跑遍敦煌莫高窟找唐代服饰资料,服装做了8000多套,主演的头套甚至精细到每平方厘米120针,这较真劲儿,简直像在搞文物修复。

演员阵容清一色实力派:白宇演吴越国主钱弘俶,朱亚文扮宋太祖赵匡胤,还有周雨彤、俞灏明、倪大红这些熟脸。 别看名字听起来文绉绉,剧情可是刀光剑影,主线围绕“纳土归宋”事件,讲的是钱弘俶主动放弃王位、归顺北宋的故事。 历史上这事儿罕见得很,别的国家都是打服了的,唯独吴越国是和平交接。 编剧董哲花了三年抠史料,把这段冷门历史编成了君臣博弈、家国抉择的大戏。

拍摄场景超过550处,横店影视城专门为这部剧搭了6万平米实景,复原吴越国宫殿和市井街巷。 剧组还跑到敦煌和台州取景,战争场面用上了8K摄影机,火光箭雨全是实拍加特效。 有一场戏拍钱弘俶深夜议事,镜头里蜡烛的阴影角度都按宋代古画调整,道具组连茶杯纹路都要对照出土文物。 这么折腾,就为了一句话:让观众真的走进那个时代。

很多人可能好奇,五代十国乱成一锅粥,有什么好拍的? 但导演杨磊说,正是这种“乱”,才显出太平的珍贵。 剧中钱弘俶有句台词:“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这话其实是古代谚语,但放在剧情里格外扎心。 白宇演的钱弘俶从逍遥王爷变成忧国君主,朱亚文的赵匡胤也不是脸谱化英雄,两人既有政治较量又有私交矛盾。 比如历史上赵匡胤曾邀钱弘俶赴宴,席间旁敲侧击试探归顺意图,剧里把这种微妙关系拍得张力十足。

服装设计师爆料,为了还原五代服饰,团队研究了敦煌45窟的壁画和《千里江山图》,连染料都用的唐代“草木染”工艺。 周雨彤演的王后一套礼服重十几斤,上面绣的云纹和史书记载的吴越贵族样式分毫不差。 倪大红演的权臣胡进思,官袍颜色按等级用赭石色,暗喻野心膨胀。 这些细节普通观众未必全懂,但堆在一起就是那种“对味儿”的历史感。

拍摄期间遇上疫情,剧组停摆两个月,复工后抢进度每天拍18小时。 朱亚文有场骑马戏摔了腿,打着绷带拍完文戏;白宇为演好钱弘俶中年状态,增肥又减肥折腾三轮。 幕后花絮里,俞灏明演的柴荣有段北伐演讲,台词引用了真实史书《旧五代史》的记载,演员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围读历史资料。

广电总局审片时评价这部剧“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叙事节奏”。 比如用双线叙事,一边是钱弘俶在江南面对归顺压力,一边是赵匡胤在北方筹划统一,中间穿插战争场面和市井生活。 第五集有段汴梁城流民逃难的长镜头,背景里饿殍遍野的惨状,数据来源正是史书里“中原千里无人烟”的记载。

历史顾问团队包括社科院五代史专家,剧里连货币样式都按考古发现复原,吴越国用的“开元通宝”和北宋初年的“宋元通宝”出现在不同集数,暗示时代变迁。 有场戏拍钱弘俶视察灾民,锅里煮的树皮比例都参考了当时饥荒记录。

音乐用了古琴和筚篥这些五代乐器,主题曲由作曲家董颖达操刀,旋律融合江南丝竹和北方鼓乐,隐喻南北文化交融。 预告片里有个画面:钱弘俶站在杭州城头看落日,画外音是“这江山,终究要太平的”,镜头然后切到赵匡胤在汴梁阅兵。 这种对照手法,把个人命运和时代洪流绑得死死的。

广电总局重大题材办公室透露,该剧送审时附了300页历史考据说明,从官职名称到礼仪规范全有出处。 比如“纳土归宋”正式诏书的内容,剧组直接用了《宋史·吴越钱氏世家》的原文,生僻字还加了字幕注释。

播出平台预计放在央视一套和几家视频网站,51集体量相当于连放一个多月。 宣传片里战争场面爆了:攻城车投石机全是1:1复原,火烧宫殿戏拍了七天,用掉200吨防火材料。 特效团队是做过《三体》的原班人马,星空镜头按公元978年实际天文数据建模。

普通观众可能觉得历史剧沉闷,但《太平年》塞了不少人性化细节。 比如钱弘俶和儿子下棋时讨论“投降是不是懦弱”,赵匡胤夜访老臣聊起“统一要不要见血”。 这些对话其实是编剧根据人物性格虚构的,但史学家点评说“符合五代政治伦理”。

道具清单显示剧组造了4000多件兵器,铠甲重量按出土文物仿制,骑兵盔甲重达30斤。 武术指导设计动作时参考了宋代《武经总要》,刀剑碰撞声用了真铁器录音。 第28集有两军对阵戏,群演超过2000人,拍完清点伤了好几个,不是真伤,是盔甲磨破皮。

拍摄间隙演员还闹过笑话:白宇和朱亚文拍对峙戏时笑场,因为穿着龙袍说现代梗。 花絮里倪大红即兴加词“这龙椅烫屁股”,导演居然保留进了正片,说是“让历史人物有烟火气”。

史料记载吴越国归宋后,钱氏家族得到厚待,子孙在宋朝当官的数以百计。 剧组专门拍了结局彩蛋:老年钱弘俶游西湖,遇到赵匡胤的后人,两人闲聊说起“当年要是打起来……”这段其实是虚构的,但历史顾问认为“符合和平统一的主题”。

剪辑师透露原片长80集,压缩到51集后砍掉不少支线,但保留了关键历史事件。 比如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宋灭南唐等战争戏,都用快速剪辑呈现,避免拖沓。 每集结尾留悬念,比如一集结束在钱弘俶收到赵匡胤密信,镜头定格在他颤抖的手上。

广电总局审核意见里特别表扬了“不美化不丑化”的处理方式。 比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既拍出政治智慧,也暗示猜忌之心;钱弘俶归顺既为保民,也有无奈。 这种平衡连专业历史博主都挑不出刺。

播出前业内看片会,有评论说“这是《雍正王朝》后最好的历史正剧”。 不过导演杨磊挺淡定:“我们只想让观众知道,历史不是非黑即白,乱世里的人性比剧本复杂得多。 ”

现在片花已经在网上传开了,有个镜头是钱弘俶站在田埂上看农民插秧,画外音说“这秧苗明年能活多少? ”然后切到战场死尸。 这种对比没有台词,但比啥说教都狠。

剧组最后统计,拍摄用掉胶片长度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 场记本堆满一屋子,某天拍雨戏人工降雨用了50吨水。 摄影师开玩笑说:“拍完这部戏,五代十国地图我都能默画了。 ”

历史学者受邀参观片场时发现,连群众演员的包袱皮布料都按宋代《蚕书》记载的织法定制。 有个细节是集市小贩用竹篮装货,篮子的编法居然真考据了吴越地区出土的宋代竹器。

杀青那天拍最后一个镜头:钱弘俶交出玉玺,镜头拉远显出北宋旗帜飘扬。 演完后白宇坐在龙椅上发呆,说好像真经历了一辈子。 这段花絮被剪辑师偷偷塞进片尾字幕里。

现在所有后期都做完了,就等排档期。 宣传语打出一句“乱世里选择和平的人,才是真英雄”,这话其实是编剧从钱氏家训里化用的。 原话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剧组觉得太文绉绉,改成了大白话。

豆瓣上已经有人开讨论帖,考证剧里盔甲纹样对不对。 有个id晒出博物馆照片,证明倪大红穿的官服胸前图案确实和五代陶俑一致。 这种较真观众,估计正是剧组想找的知音。

播出平台搞了个活动,让观众猜哪段剧情是真实历史哪段是虚构。 比如钱弘俶和赵匡胤喝酒聊诗词是假的,但“纳土归宋”前吴越国销毁兵器库是真的,这段戏拍了整整两集。

主题曲试听版流出后,有音乐博主发现旋律里藏了《浪淘沙》词牌节奏,而这首词牌正是五代李煜所创。 制作组承认是故意的:“我们连背景音乐都要有历史出处。 ”

现在唯一没曝光的是大结局怎么拍。 历史上钱弘俶晚年抑郁而终,但剧组暗示会做艺术处理。 编剧说:“历史剧不是纪录片,我们要让观众带着希望关电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