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格局生变?中美日博弈暗潮涌动,美军部署或迎重大调整

 77    |      2025-10-10 11:53

在东海最狭长的一条岛链上,历史并不简单地从一个王到另一个王。它更像被反复折叠的地图:战后法律悬置、王国记忆、殖民冲突、现代民意与基地噪音,层层叠起。琉球的命运因此总在“未定”的边缘摇摆,既关乎几百年前的册封礼,也牵动今天的能源航线和航空联队。

法律与权力的悬置

二战结束以后,1945年的美军吉普车驶入那片珊瑚礁环抱的岛地,接管为军事政府,整整管了27年。日本虽然在那一年投降,却不再能踏足琉球的日常治理。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日本在条约中放弃对琉球的权利,但没有说主权归谁,美国随即提出一个不太好懂的概念——“剩余主权”,意思是行政管理由美国暂行,但主权归属先搁着。搁置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漫长的过渡。1971年,美日签署“归还协定”,也只把行政权交回而非主权;一年后日本重新接管并设冲绳县,这一步在联合国却没有被登记为明确的领土变更。中国政府从战后起就声明琉球是中国的藩属,日本吞并属武力行径,理应重议。此后几乎每年公开的外交文件都会提醒,这事不能默认。

把法律悬置与岛民心情一并事情更清楚。早年许多琉球人并不把自己视为日本人,身份认同的裂缝由来已久。到今天,民意仍在悄悄移动:2020年冲绳的县民调查显示,18到30岁的年轻人中有超过三成赞成独立或者更大自治;到2022年,支持更强自治的比例涨到48%,独立支持率虽不高,却在缓慢上升。对一个被基地噪音与国际政治夹持的群岛来说,一纸“归还协定”没能缝合现实。

从册封到双属:夹缝中的王国经验

如果把时钟倒回更久以前,琉球的政治坐标不是东京,而是南京。1372年,中山王察度派使者入明,向朱元璋进贡,换来了册封。从那以后五百多年,琉球国王定期赴中国朝廷受金印与册封,这条朝贡航线并不只运送礼仪,也装满了铁器、丝绸与典章制度。琉球本岛的文字沿用汉字,春秋祭祖也带着清明的影子,明清的印记在岛上留得很深。

但这条古老秩序在17世纪前后出现了裂缝。1609年,萨摩藩的岛津氏挥军南下,打破王国的宁静。琉球王尚宁在军事压力下只得“双重纳贡”:一边对中国守着藩属礼数,一边向日本纳贡以求苟安,自此进入“两属”的颇为尴尬状态。这种两头承诺的制度安排在东亚史中并不常见,它既暴露王国的脆弱,也让后世的主权讨论更难说清。

明治吞并与强国焦虑

到了近代,“两属”被彻底打断。1879年,明治政府为了扩张国力,派松田道之带着警察与军队进驻,废琉球王国,改设冲绳县。清政府对此强烈抗议,日方却并不响应。日本的急促现代化使它对周边海疆有强烈的军事渴求,琉球的地理位置恰好满足这种焦虑。日本对外主张琉球为其“固有领土”,将其视作西太平洋利益与美日安保体系的关键一环。然而历史上的武力吞并,很难用国际法自洽。战后美国长期托管也并未把主权问题讲清,这个未竟之案从明治一路拖到冷战,又拖到今天。

制度小史:册封与藩属

所谓册封与藩属,是明清时期以皇权为中心的秩序安排。受册封的王国保留相当治理自治,但在对外称号与礼仪上承认宗主国地位。琉球通过贡使和定期受封巩固合法性,换回的是安全与贸易通道。这与现代国际法定义的“主权国”和“殖民地”不同,不可简单套用。也因此,当近代列强以欧洲法体系进入东亚,传统册封体系被迫与新制度相交错,琉球的法律地位从那时起就注定复杂。

民意、大学与街头:身份重申的诸多方式

身份认同不是抽象话题,它常表现为具体的组织、口号和人群。在战后,美国军政府主导治理之时,1947年冲绳民主同盟与人民党相继成立,将琉球独立作为主张之一。1970年,“琉球独立党”登场,2005年改名为“嘉利吉俱乐部”,延续独立诉求,同时强调独立后愿与日本保持友好。这些名称若从外地看不过是小团体,但在岛上,它们连着街头的呼喊。1995年,三名美军士兵犯罪引发超过八万人的游行,怒气不仅针对驻军,也指向日本政府的无作为。日本政府此后投入资金修机场修道路、加补贴,岛民却把这种举动理解为“堵嘴”,不是对公平和尊严的真正回应。

学术话语开始与民意相互加持。2013年,冲绳国际大学成立“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发布自决权宣言,引用联合国人权公约,主张琉球人是独立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下一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把琉球自决列入议程,岛上的问题被推到国际会场。松岛泰胜等学者强调日本1879年的武力吞并,援引开罗宣言的原则,认为战后本应独立;他们呼吁联合国介入,提出建立琉球议会,以法理与政治双线推进。这样的学术与政治交叉,既为独立运动提供论据,也把争议从情绪拉回到国际法的文本。

文化距离与语言差异

即便不谈政治,琉球与日本本土的文化距离也难以忽视。岛上语言系统与本州差异明显,习俗与王国记忆在老一辈口耳相传,从“我们是琉球人”到“不是日本人”的话语一直存在。年轻一代对日本国家认同的接受更弱,新调查的数据只是把这种日常感受可视化。有人更希望借自决去选择命运,认为盟军当年不该把岛还给日本而是帮助复国;这种观点在战后立场尤其鲜明。

基地与岛链:噪音背后的三千公里

日常的噪音、污染与军纪争议只是表层。更深的,是这条岛链对日本与美国的意义。琉球群岛像串珠,连着鹿儿岛与台湾,将东海包出一道弧线,被视为日本三千公里海上防线的脊梁。能源通道、海军航路、空军支点都在这里。日本的石油、天然气与原材料近半要沿南海经由琉球水道进入东京湾,只要这条航线出事,日本经济就像被人掐住喉咙。

军事部署更直观。美军在琉球密布基地,嘉手纳是东亚最大空军基地,普天间、汉森、金武等二十多个点位共同控制西太平洋的节奏。日本自卫队第15旅团与第9航空团长期驻防,构成南西防线的核心,视野直对东海与钓鱼岛方向。这些现实使琉球的独立或地位改变不仅是法律问题,还是能与不能的问题:一旦独立,自卫队的驻扎依据不复存在,美军最多只能争取保留自身的基地,东海前线将塌下一截。能源运输线有被掐断的风险,日本从东海往南的海上交通会被腰斩。

第一岛链与权力算计

对美国而言,琉球是第一岛链上用以卡住中国的枢纽;一旦出现地位变化,美国的部署就会出现断点。华盛顿不太可能为东京冒险死扛,它更可能拿出条件,做出新的安排。这意味着日本不仅有失岛之虞,还有被战略边缘化的危险。连锁反应也可能扩散:奄美、与那国、石垣等边缘岛屿一旦受琉球启发,开启地方优先的诉求,这条细长的海上链条断一环便会牵动全局。

三方叙事的碰撞

中国的立场从来不含糊:琉球主权未定,应据历史与法理重议。早在战争结束时即已表明该态度,近年的公开立场也未变动。2013年,人民日报刊文质疑冲绳主权问题,更把讨论从民间学者推向主流舆论。学者们用史实对照指出,琉球居民向中国皇帝进贡比向日本早了几百年,日本1879年的强占是殖民行为,这些材料构成当下话语的底稿。

日本则主张琉球为固有领土,寄希望于维持现状以确保西太平洋利益与同盟体系稳定。但它在处理历史账目上采取拖字诀:不谈主权、不回历史、不应联合国、不理民间。长期法理不稳、民心不合、历史未清的组合,是一块随时可能崩裂的地基。美日同盟是强力的钢架,但钢架也需要稳固的地基。

王国记忆与现代抗议之间的因果

从察度的贡使,到尚宁的双重纳贡,再到松田道之领兵入城,琉球的历史像是不断被他者定义。被定义久了,岛民自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战后,琉球族很多人认为日本既已战败,盟军不该把岛还给日本而是协助复国;这类想法在学术与街头都找到出口。美军驻扎超过七十年,基地问题积怨深厚,1995年那场八万人抗议让外界看见岛民不只反美,更对日本政府的无作为感到愤怒。日本以修建基础设施、补贴投入回应,被不少人视为安抚而非正义。到了2013年,独立研究学会成立并发布自决权宣言;2014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琉球自决纳入议程。民间的持续努力使“琉球未定”的法理议题逐步国际化。

战略断点的想象与现实

假如独立成真,日本三千公里海疆的腰带就断了扣。自卫队的法律依据消失,美军也只能在更复杂的谈判中保住部分基地,东海前线会失去连续性。能源航线一旦被他者控制或阻断,日本经济在短期内会遭受冲击。美国会据此重新安排第一岛链的点位,但不会无条件替日本兜底。更麻烦的是,这一变化会鼓动链条上的其他岛屿提出自身优先的诉求。一国海防体系重构,费用不只在军费账面,还在政治秩序的重建。

未尽的讨论与可能的出口

历史的叙事从不自足,它总要在当代找到出口。中国持续强调重议,符合传统册封体系的史实与现代国际法关于自决与非殖民化的逻辑。日本则面临两难:既要稳住第一岛链与能源航线,又要处理岛上不断升高的自决声浪。美国的算计介于两者之间,既看盟约也看现实利益。纸包不住火,是对这个议题的恰当形容:主权争议延续至今,日本一直拖着不谈,但各方的利益与岛民的情感在推着讨论走向台前。

在这条串珠般的群岛上,历史不是昨天的影子,而是今天的压力。琉球独立运动的持续、民意的移动、学者的论辩、联合国的议场,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明治时代的武力吞并留下了制度裂缝,战后美国的托管延长了法律未定的时间轴,美日联盟又把琉球纳入更大地缘棋局。岛民追求自决的声音不再是小打小闹,他们走联合国程序,建研究会,提议会,诉诸国际法条文;而海上防线与空军基地则提醒人们,这里一旦变动,东亚格局就会跟着改写。

历史上说“礼不失则国不乱”,琉球的礼,是册封与贡使,也是现代的自决权与协商义务。把礼还给历史,把权还给人民,把法还给法理,也许是这条岛链真正能够稳住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