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欠发达区县概览:选调公告中的艰苦边远地区解析

 132    |      2025-10-10 00:40

重庆哪些区县发展相对滞后?看看最新选调公告里列的艰苦边远区县名单就清楚了。说起来挺让人意外,当年跟涪陵、万州并称“渝东南三巨头”的黔江,如今竟出现在这份名单里——这落差,比山城的台阶还陡。

选调公告里提到的艰苦边远区县,历来是观察重庆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窗口。这些区域通常存在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对人才引进的吸引力自然弱些。今年名单里熟悉的“老面孔”不少,像城口、巫溪、酉阳这些渝东北、渝东南的山区县,多年来因为地形限制发展确实慢了半拍。但黔江的“上榜”确实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二十多年前黔江可是渝东南的“带头大哥”。1988年成立黔江地区时,管着石柱、彭水、酉阳、秀山、黔江五个区县,那时候涪陵还是县级市,万州还没升格为地级市。1997年重庆直辖后,黔江地区改设为地级黔江开发区,管辖范围缩小到现在的黔江区,但依然是渝东南中心城市的定位。老一辈人都记得,当年黔江卷烟厂红火的时候,税收占全区半壁江山,商业街上天天挤满周边几个县来采购的人,连涪陵人都得承认“黔江那会儿确实阔气”。

转折出现在2000年前后。随着重庆直辖后主城快速扩张,以及涪陵、万州凭借长江黄金水道和交通枢纽优势崛起,黔江的区位劣势逐渐显现——既不靠长江黄金水道,又远离主城核心区,辖区内九成以上是山地,修条公路都得劈山架桥。最明显的对比是交通:涪陵早在2000年就通了高速公路,万州机场2003年投用,而黔江的首条高速公路(渝湘高速)2009年才通车,机场更是等到2020年才正式通航。这十年差距,足够让很多产业机遇从指缝溜走。

现在的黔江到底啥情况?从经济数据看,2022年黔江区GDP约280亿元,在重庆38个区县里排倒数前十;产业结构上,农业占比偏高,工业以传统食品加工和材料制造为主,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教育医疗资源倒是不错——黔江中学在渝东南算是顶尖高中,中心医院也是片区医疗中心,但光靠这些没法撑起经济的“脊梁”。更关键的是人口流动,最近十年黔江常住人口减少了近10万,年轻人要么去主城打工,要么流向沿海,留在本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不过把黔江简单归为“欠发达”也有失公允。这地方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65%,濯水古镇、蒲花暗河都是网红打卡地;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小,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区县,现在又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域,每年拿到的转移支付不少。但问题在于,这些优势还没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旅游产业停留在“看风景”阶段,缺乏深度体验项目;特色农产品(比如黔江鸡杂、地牯牛)虽然口碑不错,但没形成品牌溢价,农民赚的还是辛苦钱。

对比其他同样在名单里的区县,黔江的“特殊”在于它曾经站在过更高的起点。就像班里原来考前十名的学生,后来滑到中游,大家难免会更关注它的变化。其实这些年黔江也在努力破局:正阳工业园区引进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预计2025年通车,到时候到主城只要1小时;当地还在推“文旅融合”战略,打算把濯水古镇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但这些项目见效需要时间,就像种果树,从开花到结果总得等几个春夏秋冬。

回头看这份选调公告里的艰苦边远区县名单,本质上反映的是重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城都市圈像“大树”,吸收了大部分资源阳光;而渝东北、渝东南的山区县更像“灌木丛”,需要更多耐心浇灌。黔江的案例提醒我们,评判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只看GDP数字,更要看它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毕竟,从“中心城市”到“艰苦边远”,再到重新找回节奏,这样的起伏在区域发展史上并不罕见。

那些现在被划为“艰苦边远”的区县,或许正处在蓄力的阶段。就像山城的冬天,看似万物蛰伏,实则根系在泥土里悄悄生长。等到春天来临,谁又能断定不会冒出新芽?

【经典语句】

“看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只盯GDP,要看老百姓的饭碗端得稳不稳,路子走得宽不宽。”

“区位劣势不是宿命,关键是能不能在夹缝里找到自己的光。”

“发展就像爬坡,有的地方起步早,有的地方起步晚,但只要方向对,慢一点也能到山顶。”

(资料来源: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2024年选调生招录公告、重庆市统计局2022年区县GDP数据、《黔江区志(1988-2015)》、华龙网对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