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订单三七开的局面要彻底翻盘了!江南造船厂甩出王炸

 152    |      2025-10-08 08:56

还记得韩国引以为傲的“KC-1”LNG液货舱技术吗? 那套系统曾在实船应用中出现严重故障,导致两艘价值不菲的17.4万立方米LNG船直接趴窝,舱体外壁结冰,天然气泄漏,最终付出了1880亿韩元的巨额赔偿金。

而就在2025年9月的米兰气体技术展上,中国江南造船甩出了完全自主研制的“BrilliancE® II”围护系统,不仅拿下了美国船级社(ABS)的AAIP认证,连法国BV、挪威DNV、英国LR和意大利RINA这些国际船级社巨头都排队盖章,给他们的FLNG、混合动力LNG船和大型氨运输船方案发了原则性认可证书。

这一下,全球 LNG 造船市场的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江南造船的“BrilliancE®”系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早在VLEC(超大型乙烷运输船)领域,它就已经验证了自己的实力。 截至2025年8月,采用这套系统的VLEC已经成功交付了14艘,江南造船手持订单的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了韩国竞争对手。

之所以能这么抢手,是因为它解决了船东们实实在在的痛点。 传统的薄膜型液舱因为采用模块化设计,必须做成标准的45度角,在船体艏艉线型变化大的地方根本贴不紧,浪费了大量空间。 而江南的B型舱像乐高一样灵活,能严丝合缝地贴合船体结构,把舱容利用率拉到最高,直接提升了船舶的经济性。

运营成本也是个大优势。这套系统本质安全度高,维护保养简单,直接帮船东省下了长期的运营投入。 更关键的是,它完全绕开了法国GTT的专利壁垒,让中国在低温围护系统领域不再被“卡脖子”。

到了第二代的“BrilliancE® II”,江南造船直接把技术推向了LNG运输船这个更高阶的市场。 新发布的17.5万立方米LNG船是抗晃荡增强型,舱容越大,液体晃荡对结构的冲击就越厉害,而这套系统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直接取消了装载限制,安全性大幅提升,货舱利用率更高,建造成本和材料成本却降下来了。 因为设备数量减少,蒸发率(BOR)更低,综合经济性明显更好。 其主屏壁采用5083-O铝合金,建造过程更自动化,甚至还能兼顾未来装载液氨的需求。

最直观的变化是,这艘17.5万立方米的船,液货舱从传统的4个减少到了3个,却能装更多的货。 这对于船东来说,意味着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高的单航次收益。

国际主流船级社的认可,是对这项中国技术可靠性的最硬背书。 美国船级社(ABS)连续给予了AiP和AAIP认证,法国船级社(BV)也对其B型舱FLNG设计发出了原则性认可证书。

BV船级社全球气体船市场总监Carlos GUERRERO POZUELo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江南造船在‘Brilliance II’技术上的突破为下一代LNG与FLNG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

这些认证不仅仅是一纸文书,更是敲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它向全球船东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替代方案,是一个在安全和经济性上都极具竞争力的成熟选择。

中韩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竞争早已白热化。 韩国凭借其在LNG船领域的传统优势,长期主导着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其接单策略也明显偏向于此,单船平均CGT(修正总吨)远超中国。

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完整的供应链和强大的规模效应,这使得在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上拥有极强的成本竞争力,交付周期也更短。

如今的局面是,中国正在快速撕开韩国曾经最坚固的防线。 江南造船不仅在VLEC市场上碾压了韩国,现在又用自主围护系统直接攻入了LNG运输船的核心领地。

韩国人当然也没闲着。 在“KC-1”技术折戟沉沙后,他们加速推进了第二代“KC-2”技术的研发,并在2023年交付了一艘7500立方米的LNG加注船“Blue Whale”号,试图挽回局面。

韩国政府更是亲自下场宣布,将积极支持国内船厂开发国产LNG液货舱技术,计划到2028年建成两艘采用该技术的船舶,并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一场由国家力量背书的技术反击战已经打响。

战场不仅仅在LNG船领域。 像马士基这样的航运巨头,正在大规模招标12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总额高达25-28亿美元。 中韩几乎所有头部船厂都加入了竞争。

在这场竞标中,中国船厂手握巨大的价格优势,单船造价能比韩国低2000万至3000万美元。 这对于精打细算的船东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不过,韩国人也曾凭借价格和交付周期从中国手中“截胡”过订单。 2025年初,德国航运巨头赫伯罗特就将6艘16000TEU的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从中国转给了韩国韩华海洋,原因就是韩方报价比中国低了约4.8%,且交付时间能提早一至两年。

这场拉锯战证明,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永远是多维度的,不仅是技术的较量,也是成本、效率和供应链的整体博弈。

中国造船业手里握着一副好牌。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船厂的手持订单量达到9397万CGT,占全球总量的59%,远超韩国的3612万CGT(23%)。 这为未来几年的产能释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海洋集团旗下的太平洋气体船公司,凭借江南造船打造的VLEC,已经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乙烷运输船队,运力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其采用的江南“BrilliancE®”B型舱,以其高安全可靠性、长疲劳寿命和低维护成本,成为了国内技术实现国际领跑的典范。 该型船国产化率超过了80%,关键低温金属材料全部国产化。

乙烷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其经济性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它的到岸价格曾比液化天然气低近500元/吨,且热值更高,在工业领域作为替代燃料的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