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代机代号全解析:多路线研发下的命名之谜

 168    |      2025-08-26 11:03

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已进入实战化阶段,但官方尚未正式公布统一型号名称。根据多方信源及技术特征,目前存在多个代号体系,涵盖不同研发路线与功能定位。本文结合公开报道与军事专家分析,梳理中国六代机代号体系及其技术内涵。

一、官方确认型号:歼-36与歼-50

歼-36“巨龙”

研发单位:成飞集团主导,2024年12月首飞成功,采用无垂尾飞翼布局与三发布局(涡扇-10C×3),作战半径超3000公里,可指挥24架无人机群执行穿透打击任务。技术特征:全向隐身(RCS≤0.001㎡)、超音速巡航(1.8-2马赫)、内置弹舱可携带霹雳-17空空导弹与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

歼-50“巨鲨”

研发单位:沈飞集团研制,侧重舰载部署,采用无垂尾兰姆达翼设计,配备变循环发动机(推测为WS-25),机翼后掠角可动态调节(15°-65°),适配航母起降需求。技术特征:RCS仅0.0001㎡(F-22的1/10)、量子雷达探测距离600公里、折叠机翼优化甲板调度。

二、非官方推测型号:歼-XX与“银杏”

歼-XX“暗影”

背景:网络流传沈飞六代机代号,推测为双发空优机型,与歼-50形成互补,重点强化电子战与对海打击能力。技术线索:三发设计(两台涡扇发动机+冲压引擎)、机腹进气道、全动翼尖控制技术。

“银杏”代号争议

来源:部分军事论坛将成飞另一款六代机称为“银杏”,强调其三发设计(涡扇-15×3)与高超音速能力(5马赫持续飞行),但未获官方证实。

三、西工大创新路线:可变后掠翼验证机

代号未定: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导研发,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可变后掠翼技术,机翼后掠角15°-65°自适应调节,着舰速度降至240公里/小时,解决航母起降难题。功能定位:多任务适应性,内置弹舱容量为歼-35的1.8倍,支持“蜂巢式外挂”快速扩展武器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