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时九大末代总督是谁?清朝灭亡后他们最终的下场又如何?

 114    |      2025-08-05 20:44

清朝灭亡时九大末代总督是谁?清朝灭亡后他们最终的下场又如何?

清朝那会儿,总督就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除了专门管粮食运输的漕运总督和管水利的河道总督,剩下的总督们,手里都攥着一到三个省份的军事和政治大权,简直就是一方诸侯,地位了得。

清朝不同时候,总督管的地盘也不一样。到了1907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那时候有九个地方总督在职。但他们都没能熬到退休,因为大清没几年就垮了。咱们来瞧瞧这九位最后的总督,丢了官儿之后都干啥去了。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啊,他是晚清时候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侄子。李鸿章呢,因为搞了那个洋务运动,被慈禧太后看重,说是能帮国家复兴,解决大难题的人。李经羲打小就沾了他二伯李鸿章的光,进了朝廷当官,后来一路做到了贵州巡抚的位置。到了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他又升了,成了云贵总督。可这时候,清朝离垮台也就剩三年了。

因为二伯是李鸿章,李经羲思想也挺开放。他大力赞成洋务运动,当云贵总督时,他还搞了个云南讲武堂。

云南讲武堂,跟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样有名,它一共办了十九期,培养出了差不多一万名学员。这些学员后来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诞生了不少革命者。这事儿传到李经羲耳朵里,他也没打算放弃云南讲武堂。他还跟学员们讲过:“云贵总督的位子我可以不要,但云南讲武堂这事儿,我一定得坚持下去。”

李经羲特别看重人才,他扶持和培育了不少有爱国情怀的年轻俊杰。说起有名的,那就得提爱国的大将蔡锷,还有新中国的开国大元帅朱德。这两位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朱德诞生在四川的一个租地种田的家庭里。听说云南那边开了所讲武堂,二十多岁的他,心里满是对国家的热爱,决定去报名参军。家里头不宽裕,朱德只能靠自己两条腿,从四川仪陇县一路走到昆明。这一路上山高水长,好不容易到了昆明,却发现报名的时间已经过了。可朱德就是不死心,直接在门口跟警卫据理力争起来。

李经羲碰巧在那天去讲武堂巡查,朱德跟他讲述了整件事情。李经羲一看这年轻人挺有潜力,就破例让他进了云南讲武堂学习。朱德在那儿待了两年多,提前就完成了学业,随后参加了起义,支持反清运动。之后,他又回到了云南讲武堂,不过那时候已经改名成了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当起了军事教官。过了三年,朱德继续投身革命,带着队伍搞武装斗争。

李经羲对蔡锷那可是既像老师又像父亲一样照顾。1904年刚开头,蔡锷就从日本士官学校学成回国了,没多久,李经羲就邀请他到云南去工作。那时候的云南讲武堂,同盟会会员和那些从日本回来的、思想很前卫的年轻军官特别多,他们老是在那儿忙活着,计划着怎么反清。

蔡锷虽没正式加入同盟会,但他私下里一直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帮着革命党人干活。他和爱国志士李根源在云南讲武堂悄悄传播革命思想。后来,有人向李经羲打小报告,说蔡锷的坏话,但李经羲却提醒蔡锷要小心点。蔡锷手头紧的时候,李经羲还大方地给了他500两银子应急。再后来,李经羲更是不顾别人的反对,硬是让蔡锷当上了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的协统。

蔡锷是李经羲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庇护。后来,蔡锷联手李根源,在云南发起了“重九起义”,成功占领了云贵总督府。蔡锷下令,让革命党人不许难为李经羲,还邀请他担任中华云南都督府的都督。就这样,李经羲对外宣布云南与清决裂,站到了共和这一边。

但是,李经羲最终决定站在清这边,他说他们家世世代代都受到皇上的恩典,不能做出背叛朝廷的事。蔡锷没办法,只能退一步,让李经羲给蒙自总兵写封信。信里以清云贵总督的身份,让蒙自总兵别再抵抗,直接向革命军投降,免得大家打起来。

李经羲感受到了蔡锷的深意,也清楚清已经走到头了,就亲自给蒙自总兵写了封信,劝他别再硬抗了。蔡锷就拿着这事儿,在革命党人面前给李经羲说好话,说他还是对革命有点贡献的。最后,革命党人也就没难为李经羲和他的家人,就是把他的辫子给剪了。有了蔡锷的庇护,李经羲带着一家老小坐火车离开了昆明,先到上海躲了一阵,后来又搬去了青岛安稳生活。

1917年,李经羲接到了大总统黎元洪的邀请,临时接替段祺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国务总理和财政总长。但好景不长,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导致了张勋复辟,李经羲这个总理只当了5天就被迫下台了。从那以后,李经羲对政治彻底失望了,他又回到了上海隐居,再也没出来过。他就安心在家带带孙子,过着舒服又富裕的日子,一直到1925年在上海去世。

【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小时候就没了爹娘,1884年,也就是光绪十年,他在长沙参了军。因为他打仗勇猛,后来被调去北京做了皇上的贴身保镖,还多次陪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行。

1909年,也就是宣统皇帝溥仪上位的那一年,张勋接到命令去守南京。没多久,武昌那边闹起了革命,清就赶紧让张勋当了两江总督,去挡那些革命军的路。

那时候,全国各地都闹着要革命,江南这块地方也是热情满满。张勋带兵管得特别严,他铁了心要用武力去对付那些革命的人。不过后来,袁世凯出来劝了劝,张勋没办法,只好投降,赞成共和制度了。

1915年那会儿,袁世凯自个儿当上了皇帝,他给张勋封了个一等公爵的头衔。但张勋呢,心里头还是死忠清廷。他不光自己留着辫子,手下的兵也都跟着留,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辫帅”,他带的那支定武军也被叫做“辫子军”。

1916年,袁世凯走了之后,黎元洪就当上了大总统,不过真正说了算的,还是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没多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就闹起了矛盾,人们称之为“府院之争”。他们俩都想把张勋拉到自己这边,但张勋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假装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当和事佬,带着辫子军北上,说是来调解的,其实他是想两边都得利,偷偷计划着恢复大清。他还把康有为这些前清的老人带到北京,用武力逼着黎元洪把国会给散了。

1917年7月1号一大早,张勋穿着一身蓝纱袍,外头罩着黄马褂,头顶还戴着顶红帽子,带着一帮人浩浩荡荡进了宫。他们对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恭恭敬敬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意思就是想要溥仪重新当皇帝,这事儿后来被人们叫做“张勋复辟”。可没想到,才过了十来天,张勋就被段祺瑞带着的讨逆军给打败了,最后他只能跑到荷兰大使馆躲起来,这场复辟的戏码也就这么收场了。

第二年,北洋放过了张勋,没再继续追究他,但张勋也没再想回政坛那摊事儿了。他就在天津的家里待着,一门心思扑在做生意上,前前后后投资开了七十多家公司店铺,啥都有,像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铺这些。张勋这人做生意挺有一套,没多久,他的家产就攒到了五六千万。从那以后,他就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整天就琢磨怎么花钱。家里雇了好几十号人,什么花匠、木匠、大厨、司机、丫鬟、仆人,加起来得上百人了。就连家门口,都有英租界工部局派的警察给站岗呢。

张勋虽然不再混政坛了,但他心里还是一直想着清,到了老年还留着那条长辫子。有人劝他别太固执,把辫子给剪了。张勋抓着辫梢,哼起了京剧里的台词:“我虽然没法改变大局,但保持自己总行吧。只要头还在,辫子就不剪!这才是我大清真正的忠臣呢。”

孙中山先生对张勋的忠心很是佩服,他曾这样说过:清朝退位,那是顺应大势。张勋硬要恢复帝制,这算是傻忠心了,背叛国家的罪行理应受到惩罚,但他对旧主的眷恋之情也确实让人同情。对于真正想要复辟的人,我虽然把他们当作敌人,但心里还是对他们有几分敬意的。

张作霖这位奉系的大佬,对张勋那是相当看好,一门心思想跟张家结亲。他干脆派人拿着自家四个闺女的照片,直接送到了张勋府上,让他挑一个中意的。一看张勋的大儿子张梦潮和张作霖的四闺女年龄差不多,两家就这么愉快地定了娃娃亲。

江西老家的亲人们对张勋特别钦佩,因为他总是特别照顾老家的人。等他有了出息,就给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建了一座宽敞的瓦房。在民国那会儿,只要是去北京上学的江西学生,都能拿到张勋给的助学金。而且,他还帮了不少在北京的江西学生和穷苦人家。

1923年,张勋在天津家里头离世了,享年69岁。溥仪特地赐给他一个“忠武”的谥号。张勋的棺材经过不少波折,最后才运回了他的老家江西奉新下葬。那会儿,好多江西的老百姓都自发地来送行,这事儿在当时可闹得挺大。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博尔济吉特家人,来自蒙古八旗,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爷爷是两广总督琦善,就是那个把香港割给英国的人。他爸爸恭镗,当过黑龙江将军。因为有强大的后台,瑞澄小时候特别顽皮,跟劳子乔、岑春煊三个人,被大家叫做“京城三小霸王”。后来,靠着家里的关系,他成了贡生,先在刑部当小官,后来又升到了户部当员外郎。

瑞澄这家伙真是天生适合混官场,因为成长的环境,他特别擅长和人打交道,在清那些大官们中间混得风生水起,连外国的大使都跟他挺熟。后来瑞澄被调到地方工作,短短四年,就从一个小官一路升到了湖广总督。说实话,瑞澄升得这么快,不光是因为他背后的关系,他自己也挺有两把刷子,官声不错。在他管的地方,他搞了些新政策,不让大家抽鸦片,还建了警察队伍,打击水匪,办了学校等等。

不过瑞澄刚当上湖广总督没多久,四川那边就闹起了保路运动。清急着让瑞澄从武汉调兵去四川帮忙镇压。这样一来,武昌那边就剩下没多少兵了。到了1911年,瑞澄手里有了一份武昌新军里革命党人的名单。湖北布政使陈树屏一看,现在兵力这么少,名单上的人又多,不能贸然动手抓人。他就跟瑞澄说,不如把名单烧了,省得军心不稳。

不过,瑞澄没搭理陈树屏的意见,他听了师爷张梅生的主意,立马就下令去抓革命党人。这一搞,新军可就不干了,直接闹了起来。结果,第二天武昌就起义了。

起义闹起来后,瑞澄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管的这块地方兵力太少了,根本压不住场子。他吓得赶紧换装变脸,扔下官帽就跑到上海去了。到了上海,瑞澄又听说清要找他算账,吓得他又从上海溜到了日本。

清朝结束后,民国把瑞澄银行账户里的钱给收了。他从日本回来以后,就在上海过起了隐居生活,1915年去世,享年53岁。

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提及,这次革命能成,瑞澄还帮了不小的忙。要是瑞澄那家伙不那么胆小,没扔下官位逃跑,武昌起义能不能赢还真不好说。所以说啊,他这一跑,对清朝来讲就像是给自己挖了坟,可对民国来说,那就是立了大功。

【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家里世代都是读书人,家里藏了好多好多的书。他爸妈特别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张镇芳学习成绩一直很好。21岁那年,他去参加了乡试,结果考了第一名,成了举人里的解元,这就像是现在的省高考状元一样。到了29岁,他又中了进士,后来被安排到户部去工作了。

张镇芳在京城做官一做就是八年,时间一晃就到了1900年,那会儿八国联军打进了中国,慈禧和光绪皇帝吓得赶紧逃跑。张镇芳呢,刚好休完丧假回京,结果没赶上大队人马,只能自己在后面追。还没跑多远,就碰上一堆逃难的人往回返,说路上有兵匪在抢劫。张镇芳没办法,又凑了点钱,换了条路继续追。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好不容易追到潼关,才总算是赶上了慈禧他们,赶紧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等慈禧他们回京后,张镇芳也因为这一路的表现被升为了四品官。

1902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升官成了直隶总督,还兼着北洋大臣的职位。这下,张镇芳也跟着沾光了,为啥呢?因为他是袁世凯嫂子的亲弟弟,算是袁家的亲戚。后来,溥仪当上了皇帝,可袁世凯却不受溥仪老爸、摄政王载沣的待见,载沣找个理由说他腿脚不利索,让他回家养病去了。袁世凯不甘心丢掉权势,就暗中贿赂了庆亲王奕劻,想办法让张镇芳顶上了直隶总督的位置。

张镇芳对袁世凯那是言听计从,革命的风声一出来,他立马就站到了共和那边。等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张镇芳也跟着去了北洋,做了河南的都督。这下子他可威风了,在开封城里搞起了白色恐怖,到处抓革命党人,结果连不少老百姓也跟着倒霉。可没多久,袁世凯因为外面风言风语太多,就找了个“剿匪不力,滥杀无辜”的借口,把张镇芳给撤了职。

后来,张镇芳转行去做了生意。直到张勋搞复辟,溥仪又当上皇帝,开始疯狂封官赐爵,张镇芳也被封了个议政大臣的职位。可好景不长,仅仅12天后,张勋复辟就失败了,张镇芳因为内乱被抓,被判了个无期徒刑。不过他本事大,只蹲了3个月牢就搞到了保外就医。出狱后,张镇芳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再也不掺和政治那些事儿了。

1933年,张镇芳在天津离世,享寿70载。要说的是,张镇芳的两个亲生孩子早年就没了,所以他只好把亲弟弟的儿子过继来当养子。这个养子后来出息了,成了民国四公子里的一个,他就是张伯驹。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和四川总督赵尔丰】

清末那会儿,东三省的总督赵尔巽和四川的总督赵尔丰,他俩是亲哥俩,都是地道的东北人,老家在铁岭。他们出生在官宦家庭,隶属于汉军正蓝旗。

赵尔巽30岁那年就成了进士,到了59岁,他开始掌管湖南。在湖南当官时,他搞了不少新花样,比如关掉老书院,建起新学堂,还送人去国外留学。他还改革了军队,裁掉了绿营,练起了新军。后来溥仪当了皇帝,赵尔巽就被派去管东三省了。

东三省总督啊,这是清朝那会儿新搞的一个官位。到了1907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管东北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这三个老职位就没了,改成了统管东北三省的总督。赵尔巽呢,就成了这个新总督。可没当多久,武昌那边就起义了。赵尔巽啊,他是死忠清朝的,特别反对共和制。他还让张作霖带着大批兵马,狠狠地镇压了那些革命党人。

溥仪不干了皇帝后,赵尔巽也没办法,只好同意共和,把东北三省的大权交了出去,自己跑到青岛躲清静去了。到了北洋那会儿,袁世凯老想请赵尔巽出山帮忙,可赵尔巽就是不去,最后就答应给民国写写《清史稿》。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建了个清史馆,还让赵尔巽当馆长。但那时候军阀们打得不可开交,也没啥钱,清史馆的经费老是不够用。赵尔巽心里还念着清朝的好,就省吃俭用,到处想办法弄钱。就这样,花了13年时间,到1927年,他终于把《清史稿》给写也是在这一年,赵尔巽在北京走了,享年83岁。

赵尔巽有个弟弟叫赵尔丰,他是四川的总督,不过他的起点可没那么高。赵家兄弟四个,大哥赵尔震、二哥赵尔巽还有小弟赵尔萃都考上了进士,偏偏老三赵尔丰多次考试都没中。没办法,他只好花钱买了个官,从当知县开始。还好,他碰到了山西巡抚锡良,锡良挺看重他。再加上他平定西藏巴塘叛乱有功,后来就被提拔为了四川总督。

赵尔丰当官那会儿,对参加“保路运动”的人下手可狠了,还无辜杀了不少为革命勇士说话的老百姓,这事儿就成了“成都血案”。血案一出,川军们心里头不服赵尔丰了,都不愿意再听他的,眼看这局面就要乱套了。

后来,清把赵尔丰的职位给撤了,让岑春煊去当四川总督。但岑春煊没去上任。没办法,清只好又派了端方去。可端方刚一到四川资州,就被那里的新军给杀了,也没当成总督。这样一来,赵尔丰反倒成了四川的最后一任总督。

后来,新军打进了四川总督府,大声宣布四川独立了。赵尔丰虽然早就不当权了,但他手里还握着川边地区的三千兵马。没多久,四川的新军又闹起了叛乱。四川军政部长尹昌衡心里犯嘀咕,觉得这事背后可能是赵尔丰在搞鬼。他立刻下令手下把赵尔丰给抓了起来,还开了个公开审判的大会。在会上,他当着大家的面,历数了赵尔丰的种种罪行,最后就在皇城的“明远楼”前,把赵尔丰给处决了。据说,赵尔丰到死都在不停地骂人,这事儿《清史稿》里都记着呢。那年,赵尔丰已经67岁了。可后来一查,才发现新军的叛乱跟赵尔丰其实没啥关系。

赵尔丰这人挺有话题性。在当四川总督前,他做过驻藏大臣。那时候,英国人想搞乱西藏,挑起叛乱,但赵尔丰带着军队进藏,把叛乱给平息了,英国人的小算盘也就落空了,咱们国家的领土完整也得到了保护。后来,赵尔丰在川边藏区搞了些大动作,比如改变土地制度,让农奴的日子好过点,还管住了宗教势力,推广汉学,对藏区来说,这些改变都挺有意义的。不过,他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比如用武力对付那些想保护铁路的人,还连累了一些无辜的老百姓,因此,当时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屠伯”。

【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的老祖宗原本是宋朝的老百姓,那时候他们被皇上赐了赵姓。后来啊,元明两朝的时候,他们一家子迁到了叶赫河旁边居住。再到清朝,他们又被皇帝赐了个新姓,叫“伊尔根觉罗”,还加入了满洲的正黄旗。说起来,太平天国那时候闹得凶,长庚的十个亲哥哥都惨死在太平军手里,就长庚和他老妈侥幸逃了出来。

清那时候让长庚去当伊犁的副头头,但后来他因为老妈去世得回家守孝。可那时候西北那边不太平,好多大臣都说长庚行,慈禧太后就亲自见了他,问他有啥好主意。长庚给慈禧太后看了他自己画的西北地图,讲得头头是道,办法也挺实用,一下子就在京城出了名。慈禧太后特别看重他,直接升他做了伊犁的头头,让他一直管着西北的防务。在长庚管事儿那会儿,他还把被俄国霸占了十年的巴尔鲁克山给要了回来,死命保卫咱们的地盘和主权。

溥仪当上皇帝后,长庚就被调去做了陕甘总督。结果没多久,武昌那边就闹起了革命。这股革命的风潮快得很,一下子就在全国传开了,连西安那边也跟着起义了,长庚忙得团团转。到了1912年,溥仪下了台,长庚心里也明白,清朝的气数是尽了。他干脆就不再去管那些起义的事儿了,直接把陕甘总督的大印交给了甘肃的布政使赵惟熙。没多久,赵惟熙就宣布陕甘地区自个儿独立了,还接受了共和制度。

长庚交了权力后,就躲在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1914年,他走了,享年71岁,大家给了他一个“恭厚”的谥号。

【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呢,是满洲正白旗的佟佳家人。他出身可高贵着呢,家里头跟康熙皇帝那是沾亲带故的,具体说是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同族人。可不是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哦,而是康熙皇帝的老丈人加舅舅,佟国维的亲孙子。松寿啊,就是靠着这家族的光环,才踏上做官的路的。

武昌起义一闹起来,福建那边革命的风头也是噌噌往上涨。那会儿,有人就跟松寿说,不如顺水推舟,把军政大权交了,共和得了。可松寿啊,他是满清贵族出身,心里头死活不愿意接受共和这一套。

最后,福建新军的头儿许崇智带着新军发起了“福州起义”,松寿则带着旗兵拼死反抗。打了一宿,八旗军被革命军打败了。松寿兵败后,选择了吞金自杀,终年63岁。因为他算是为清朝死了,所以清给了他“忠节”这个谥号。

【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是末代九大总督里头最年轻的一位,35岁那年,也就是1910年,他当上了两广总督。一开始,张鸣岐是给前两广总督岑春煊打下手的,他情商高,办事靠谱,很得岑春煊的赏识。

张鸣岐这人特别会找机会往上爬。后来岑春煊和袁世凯、奕劻他们争权,岑春煊输了只好退休养病。岑春煊这棵大树一没,张鸣岐立马就跑到袁世凯那边去了。接着,他又花大钱收买了奕劻,这才当上了两广总督。

张鸣岐这人吧,立场不坚定,随风倒。那时候,广州那边革命搞得热火朝天,张鸣岐一看清王朝快不行了,就赶紧跟革命党人说,他支持共和。可搞笑的是,“黄花岗起义”一闹起来,他又听清的话,狠心地镇压起义,还把林觉民他们七十二个英雄好汉给杀了,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义一成功,张鸣岐心里又发憷了,他赶紧跳出来说愿意接受共和。没多久,清给张鸣岐发了封电报,让他好好守着广州,别出乱子。张鸣岐一看,心里又琢磨起来,觉得清可能还没完,于是他反悔了,不愿意再接受共和了。

张鸣岐一变再变,这让广州的老百姓火了,大家纷纷站出来抗议,官员不干了,店铺也关门了,整个城市乱成了一锅粥。就在这时,张鸣岐又得知京城那边也守不住了,他心里琢磨着,清这回怕是撑不过去了。这么一想,他又赶紧宣布,说同意建立共和了。

可张鸣岐心里头直打鼓,生怕哪天革命党人会找他秋后算账,为黄花岗那七十二位烈士讨回公道。所以,他瞅准时机,带上大笔钱财,带着全家老少从广州脚底抹油跑到香港,接着又一溜烟逃到日本去了。

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张鸣岐从日本跑回来,说支持袁世凯当老大。袁世凯一死,张鸣岐又找上了张勋,说要帮张勋恢复清朝的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鸣岐又开始和日本人来往密切。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张鸣岐彻底变成了汉奸,给日本人打工。直到1945年,日本快输了,张鸣岐还开法会给日本祈福。日本投降后,张鸣岐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清算叛国罪。最后,他在天津吓得不行,去世了,享年70岁。

【写在最后】

说起来,清朝那最后的九大总督啊,虽然人生路上起起伏伏,但大多还是平平静静地走到了头。就拿闽浙总督松寿来说,他最后是吞金自杀了,四川总督赵尔丰呢,则是被人杀害。剩下的几位,都是默默无闻地老去。不过,他们死了以后,名声可就不一样了。有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呢,争议不断,还有的,哎,居然成了汉奸。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