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泰柬边境战火再起,枪声不绝。两国间的外交关系骤然降至代办级,气氛剑拔弩张。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三名泰国士兵在争议区域不幸触雷,随即泰方迅速指控柬埔寨“新布设雷阵”。这一指控,无疑给本已紧绷的边境局势,又添了一把火。
然而,这枚地雷的爆响,远非表面上的偶发冲突。
它更像是揭开了一层薄纱,显露出泰柬两国高层间的政治角力、数千亿美元稀土资源的诱惑、猖獗的跨境犯罪网络,乃至中美法等大国在东南亚地区复杂的权力博弈。我们将逐一审视这场边境危机背后的多重推手,试图看清其复杂成因与潜在影响。
政坛录音,谁在设局?
近期的边境冲突升级,一枚“秘密通话”的录音,成了最直接的政治引爆点。据说在6月15日或18日,一段17分钟的录音在泰国政坛公开播放。录音中,时任泰国总理佩通坦与柬埔寨前首相洪森对话,她提到泰国军方领导人为“疯子”,并请求洪森协助平息边境冲突。
这段录音内容,瞬间在泰国政坛引发震动。执政联盟内部出现裂痕,“自豪泰党”因此退出政府。仅仅半个月后,7月1日,泰国宪法法院便宣布暂停佩通坦的总理职务,国防部长普坦随即代理总理。泰国高层政治的动荡,无疑加剧了其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姿态。
政治风波并未就此平息。7月9日,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公开与洪森“割袍断义”,直言洪森背叛了两人长达30年的兄弟情谊。他信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段录音是洪森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
面对指责,洪森却显得异常强硬。他辩称录音的公开是为了“留证防赖账”,证明泰方曾有承诺。同时,洪森向泰国放话:“柬埔寨导弹能打到曼谷”,并宣称柬埔寨军队已进入“决战戒备”。这些言论无疑刺激了泰国军方,让两国间的紧张气氛进一步升温。
百年宿命,雷患未绝
泰柬边境的纷争,根源深远,柏威夏寺的归属争议便是一个缩影。早在1904年,法国殖民者绘制地图时,将柏威夏寺判给了柬埔寨,却将通往寺庙的唯一通道划给泰国,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祸根。
1962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柏威夏寺归属柬埔寨,但泰国从未真正接受这一结果。2008年,柏威夏寺被列为世界遗产,反而加剧了主权争议,甚至在2011年爆发了双方动用火箭炮的惨烈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
7月16日,三名泰国士兵在乌汶府与柏威夏省交界的冲博地区触雷受伤,其中一人右腿被截肢,再次将地雷问题推到台前。泰国陆军工兵随后在该区域挖出超过100枚俄制PMN-2地雷,第二军区指挥官声称有“土壤翻新痕迹”,系“新布设雷阵”。
这一指控对柬埔寨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柬埔寨国防部发言人玛丽淑洁达立即反驳,坚称这些地雷是“战争遗留雷”,并谴责泰军擅自越境。她强调,柬埔寨已于十年前签署《渥太华禁雷公约》,致力于排雷。
柬埔寨境内至今仍埋藏着400万至600万枚历史遗留地雷,其中大部分是越战时期美军布设。清理这些地雷成本高昂,一枚PMN-2造价不足30美元,清除却要300到1000美元。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扫雷进度异常缓慢,无数柬埔寨百姓至今仍生活在雷区阴影下,仅2025年1月至4月,地雷就造成5人死亡,12人伤残。
地雷的敏感性,加上对主权归属的持续分歧,使得边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演变为军事对抗。5月28日,泰柬士兵曾短暂交火。7月24日清晨,双方军队又在奥多棉吉省与泰国接壤的丛林地带爆发激烈枪战。
柬方坚称泰军率先开火,柬军“依法自卫”;泰方则反咬柬埔寨挑衅。洪玛奈政府已于6月2日决定将争议领土提交国际法院,但泰国对此断然拒绝,让通过国际法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变得渺茫。
灰色利益,百姓承压
在这场看似主权纠葛的冲突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争议区新探明的稀土资源,其价值高达6000亿美元,这块诱人的蛋糕无疑驱动着两国企业在此进行勘探,使边境争夺更加复杂。
与此同时,柬埔寨境内猖獗的跨境电信诈骗产业,每年收入高达6000亿泰铢,约合1100亿人民币。这些灰色产业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边境的动荡和混乱,恰好为这些犯罪网络提供了掩护,甚至从中渔利。
为了反制柬埔寨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泰国代理总理普坦于6月23日下令关闭了7个边境口岸,并禁止非紧急人员通行。泰国还切断了对柬埔寨军方的网络、海底光缆、供电和供油,佩通坦甚至曾公开表示,这些资源可能被用于跨境犯罪。
泰国甚至威胁要驱逐境内16000名柬籍建筑工人。作为反制,柬埔寨在7月22日切断了对泰国燃油进口,并禁止泰国水果入境。受此影响,柬埔寨波贝市因电力短缺,不得不改用越南供电,电压却很不稳定,许多家庭电器因此损坏报废,直接影响了民众生活。
经济制裁和反制措施,给两国经济和边境民生带来了巨大冲击。柬埔寨因边境封锁每天损失高达400万美元,通往泰国的卡车排队超过30公里。金边市的加油站排起长队,等待4小时才能加到油。
柬埔寨35%的出口货物需依赖泰国港口,而泰国60%的北方水果则需借道柬埔寨陆运。边境贸易的突然冻结,让双方的企业和普通民众都陷入了困境,生活物资紧缺,物价上涨。高层博弈下,受苦的终究是这些边缘化的无辜百姓。
大国斡旋,走向何方?
在这场边境危机中,国际社会,特别是区域大国,扮演着重要的斡旋角色。中国作为地区主要经济伙伴和外交力量,积极介入调停,试图稳定局势。
7月10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吉隆坡分别会见了柬埔寨副首相兼外长布拉索昆和泰国外长玛里。王毅在会谈中明确指出:“好邻居好朋友不该兵戎相见”,强调对话才是正道,“以和为贵”。
王毅的表态得到了两国的积极回应。泰国外长玛里感谢中方“公正调停”,表示愿通过谈判化解争端。柬埔寨副首相布拉索昆也表示,柬方不会牺牲第三方利益。王毅在会谈中还特别强调了中泰铁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此举无疑给两国吃了经济上的定心丸,也凸显了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强大影响力。
同时,外部的经济压力也促使泰柬两国更加依赖中国的斡旋和经济合作。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对包括泰柬在内的东盟多国加征36%的惩罚性关税,使得两国在经济上都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政治调停,成为两国应对困境的新选择。
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各方势力也在暗中较量。泰国军方传统上与美国关系密切,曾装备全靠美军。而法国则趁乱推销潜艇,以期换取在争议稀土资源开采上的支持。东盟国家普遍对边境冲突感到担忧,集体呼吁中国能够“镇场子”,维持地区稳定。
结语
泰柬边境的炮火声已渐趋沉寂,但潜在的冲突根源依然存在。这场危机深刻揭示,短期的政治算计、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以及隐藏在深处的巨额利益,正将两国推向一个“双输”的境地。
无论是地雷带来的伤痛、经济贸易停滞的困境,还是国内政治的动荡,最终都由边境的普通民众来承担。王毅外长那句“好邻居好朋友不该兵戎相见”,警示两国,对话与合作才是解决争端、实现真正和平与发展的唯一出路。
面对外部关税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内部错综复杂的困境,曼谷和金边或许终将不得不共同将求救电话拨向北京。唯有通过中国的斡旋和经济支持,两国才能有望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