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万亿成交背后:降准降息或生变?楼市失去金融属性?

 172    |      2025-07-30 10:33

上周五,国新办的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出面强调“适度宽松”,但强调得很谨慎,仿佛是在跟市场打太极,既不彻底泼冷水,也不着急放水。

这种暧昧其实很微妙,表面是经济不错,GDP增速5.3%,5%的全年目标唾手可得,谁都明白,货币政策没必要像去年那样拼命加码。

但外面,美国那头也没闲着,美联储和特朗普之间的拉锯,让人民币和美元的利差倒挂变得更棘手,央行如果贸然动作,资本流动可能会更难控。

政策的调子也不是完全锁死,鲍威尔的位置如果在“美联储翻修门”后动摇,换个更听话的美联储主席,一切都可能突然加速。

如果美联储利率真从4.25%砍到1.25%,中国的降准降息窗口也会随时打开,宽松随时都能启动,这种悬念,2025年上半年贯穿始终。

而护盘的国家队,今年二季度开始变得更高调,中央汇金大举买入沪深300、中证1000等ETF,2100亿元的资金,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但进入6月,沪指一口气站上3500点,护盘节奏明显慢了控盘的手法变得更细腻,更像是在给市场踩油门、松油门,保持平衡。

市场低迷时托底,过热时降温,这种平准基金的操作逻辑,已经开始渗透到每个普通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里,大家都在等国家队的信号。

与此IPO节奏明显加快,救火队员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护盘不是无底线,而是讲究分寸,既要救市,又要防止泡沫。

房地产的故事在2025年彻底翻篇,6月初的城市工作会议定调,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和效率优先。

棚改2.0的幻象破灭,房产不再是金融工具,消费属性回归,很多有钱人开始思考,钱还往哪里去,财富蓄水池的角色正悄悄转移。

过去十年,炒房资金是楼市的底气,2025年开始,这些资金正在寻找新的出口,慢慢流向股市,A股的慢牛、长牛逻辑在这里找到了支点。

这种转变看似平静,背后其实是深刻的资产配置大调整,房地产和股市的力量对撞,财富的流向开始出现历史性拐点。

资本外流的通道也在收紧,2025年起,境外资本利得税正式落地,炒美股、港股的收益,每年都要缴20%的税,差价和分红都跑不掉。

国内资金开始权衡,算一笔账,是不是还值得把钱放在外面,A股的吸引力在隐隐增强,政策的红利和税收的压力形成合力。

税收不是万能钥匙,能不能吸引资金回流,A股制度的完善、优质企业的引入,才是最根本的竞争力。

整个上半年,国家的态度很明确,不鼓励资金外流,更希望资金留在内地,成为A股慢牛的基石。

但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港股、美股依然有吸引力,A股要真正变成资金的洼地,还需要解决赚钱效应、信息透明度等深层次问题。

资金和政策的博弈在2025年持续发酵,成交额的高位运行、政策的不确定、市场的多空对撞,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每一个节点都潜藏着变数,央行的态度、国家队的动作、美联储的走向、房地产的调控、资本外流的税负,彼此牵制、互为影响。

投资者的情绪也在反复拉扯,既怕错过新一轮牛市,又担心高位接盘,每天都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信息和情绪在2025年这个夏天前后交汇,市场的多空分歧、政策的反复试探,让人有种身处漩涡中心的错觉。

A股的路还很长,政策的拐点、资金的流向、财富的选择,都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留下了悬念。

谁也无法预知,下一个政策信号会不会突然改变节奏,市场的剧本还在继续,真正的高潮或许还没到来。

A股万亿成交背后:政策博弈、资金迁徙与财富格局重塑